記者 魏吟冰/綜合報導
家中有兒少的家長,突然面對小孩不想上學了?第一時間驚愕後,隨之而來的焦慮、不知所措與茫然,應是面對這種情形家長的普遍情緒反應。拒學症並不是一個精神疾病診斷名稱,而是學生在面對家庭及學校壓力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問題,且常伴隨著焦慮或憂慮等情緒困擾。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指出,面對拒學的孩子,找出導致他無法上學的關鍵因素才是解決根本的做法。拒學症需要家長有正確的心態,及需要家長、學校及治療者的共同合作,才能協助孩子度過這段青春難關。
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指出,根據研究約有1-5%的兒童有拒學症,男女比例相近。拒學症可能在任何年紀發生,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或學校,或是過完長假。有時拒學症也可能發生在一個重大事件之後,例如友誼生變或至親過世。
拒學症的孩子常會以身體不適的理由遲到或請假,常出現在上學前,且在完成請假手續後逐漸緩解。也常在口頭上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一早被強迫起床上學時,患者也可能出現威脅自傷或是言語、肢體攻擊家人等情形。與同儕的關係漸行漸遠,也逃避與親友接觸。他們可能會沉迷於某些活動,例如上網,而導致日夜顛倒、生活作息混亂。
家長面對拒學的孩童,該以何種的態度來應對,臨床心理師劉于涵也曾撰文,提出四大應對方式:
1家長要穩住自己的情緒,給彼此一些空間
面對孩子脫離常軌、不受控,家長可能感到強烈的挫折、憤怒,並且對於孩子的未來充滿焦慮,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然而,若將這些情緒字眼、冷嘲熱諷直接傾倒孩子身上,試圖高壓強迫讓孩子回到學校,通常只是讓孩子更抗拒。因此,當家長意識到自己情緒失控時,給自己和孩子一些距離和空間,穩定的情緒狀態是能否和孩子一起前進的關鍵。
2.試圖理解拒學背後真正的原因,真實讀懂孩子的需要
拒學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原因非常多元及長久時間的累積。家長偶爾放下自己的焦慮,不談去不去學校、手機可以用多久、不強迫給人生大道理,而是透過不帶評價的對話,聆聽孩子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讓專業人員協助,全面而細緻地爬梳孩子混亂、糾結而脆弱的心。
3.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以彈性和多元的方式找到學習的路
陪伴拒學的孩子不是單槍匹馬的工作,而是需要與各方密切配合,家長、班導、同學、輔導室、心理師彼此聯繫、合作相當重要。也許最終結果不是回到原班,可能是進校不進班、自學或參與學校認可的活動抵學習時數。當家長保持彈性與系統合作時,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參與學習的模式。
4.不只糾結回到學校,增加其他生活及正向經驗
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其他和同儕相處交流,或提升自我效能、創造正向經驗的活動(如:興趣、才藝課程、社團、攀岩、溯溪等)。過程中,孩子除了有伙伴的連結力量,更因有正向經驗,而有勇氣面對逃避已久、盤根錯節的生命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