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娛樂專欄時尚熱門追劇電影音樂

給未來的影像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攝影家謝三泰作品線上開展

(照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還我客家語遊行〉 1988年,立法院前。 本作品為1988年客家族群發起還我客語運動遊行,遊行隊伍行至立法院前,要求立法還予客家族群權益。)

【WoWoNews】1980年後的臺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都在急速地轉化及變動,澎湖出生的攝影家謝三泰趕上了時代的風火輪,在這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時代,他作為《自立晚報》的記者,投入拍攝這段重要的臺灣歷史,也在過程中,記錄下臺灣社會及邊緣深刻的人文風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了攝影家謝三泰《走拍台灣》、《澎湖印記》、《街頭劇場》三個系列共22件重要作品,本年度特別邀請影像研究者及紀錄片編導鍾宜杰,將攝影中心典藏的謝三泰作品詮釋後轉化為「致未來:謝三泰紀實影像展」線上展覽。呈現一位攝影家為臺灣這塊土地未來的子民所留下的影像,同時也是這位攝影家為自己所留下的生命印記。

《走拍台灣》

謝三泰成長於澎湖,退伍後曾從事多種工作謀生,工作之餘他拍攝在臺灣各地的所見所聞,他的照片富含敏銳的觀察力,以誠懇面對被攝者與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自然而然地靠近社會底層與弱勢族群,紀錄拍攝這些經歷與生活點滴。這段期間他常將拍攝的照片投稿媒體,甚至有了自己的專欄。而這些影像之後大多收錄在他的《走拍台灣》攝影集之中。在此系列中我們可見到臺灣從山嶺到海角、從都市到偏鄉的各個角落,謝三泰希望透過影像記錄國家社會蛻變的過程。這些照片並非浮光掠影,每一張都能反映出時代的背景與社會意義。

(照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走拍臺灣》︰〈高雄旗津〉 1987年,旗津舢舨船上。 旗津原為高雄市西南部的沙洲半島,與鼓山、前鎮、小港等地隔高雄港相望。)

《澎湖印記》

對於家鄉澎湖,是謝三泰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其實很難從中找到令他自己驚喜的觀看方式與快門瞬間,也很難跟熟悉的對象解釋自己在做什麼。2020年,謝三泰出版《鹹水煙—澎湖印記》,透過照片對讀者告解他三十多年來的澎湖鄉愁。這些照片有純樸漁村羞澀而堅韌的婦人、老實又剛毅的男人、還有靦腆且意氣風發的少年,這些人物的容貌與性格,隱晦地反映出謝三泰自己以及他思念的父母形影。硓𥑮石砌成的菜宅、路邊的黃牛、西嶼的墓塚,都是謝三泰生命中難以割捨的風景。澎湖的美,是這位近鄉情怯的遊子鏡頭下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照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澎湖印記》09︰〈蒙面女〉 2004年,湖西青螺。 咾咕石是澎湖人對珊瑚礁石灰岩的稱呼,為早期澎湖人常用的傳統建築材料。澎湖地勢平坦,無高山阻擋,因而風大日烈。)

《街頭劇場》

謝三泰在30歲時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這個工作讓他實現透過相機紀錄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理想,許多他個人經典且重要的照片,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1980年代是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時代,他終年在全臺各地的街頭拍攝,這些社會運動就像以街頭為教室,為社會大眾上了一整個政治民主學程。對謝三泰而言,這些社會運動如劇場一般,每一次的抗爭遊行,透過充滿戲劇張力的衝突與對峙,既表達嚴肅的抗爭議題,也展演出浪漫的政治理想。

謝三泰記錄了1980年代後臺灣的蛻變,其影像傳達的是他誠懇忠實的心態下,按下快門後所呈現的決定瞬間,他的照片反映了人生,以及對尋常勞動者的貼近與同感,他讓我們知道,他的影像所呈現這段歷史並不遙遠,也不該遺忘。誠如他所言,「當年所拍攝的影像,是留給未來的人。」我們曾走過戰後農業時代的貧窮,也正享受經濟富裕的成果。他誠懇面對這段過往,將近五十年來不斷地記錄家鄉、記錄臺灣。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誠摯邀請讀者們,透過本次「致未來:謝三泰紀實影像展」,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各種風貌。

線上展覽網址:「致未來:謝三泰紀實影像展」

https://reurl.cc/WObr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