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蓮因突發天災造成嚴重災情,許多地區受損嚴重,道路中斷、民宅遭淤泥覆蓋、生活物資短缺的挑戰接踵而來。記者在災區現場,巧遇正投入救災工作的〔年年有餘揪竿心〕團隊,由創辦人張昱恆親自領隊,一車車載著飲用水、食物、清潔與日用物資,而沒有只把物資放在門口,而是「走進家門、走入泥水」,跟居民一起把日子一件一件扶正。
張昱恆受訪時表示:「善意不分大小,行動才有重量。我們帶來的不只是飲用水、食物與清潔用品,更重要的是陪著大家把家園站回來。」本次行動從「即時補給、現場清淤」出發,擴及「生活動線恢復與衛生消毒」,並持續盤點易忽略但急需的用品(如乾電池、延長線、拖把、口罩與消毒耗材),以減少居民二次奔波。
他坦言:「天災雖無法預料,但我們能選擇如何回應。當大家同心協力,把愛與關懷送進受難家庭,這份力量不僅能幫助災區重建,更能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安穩。」
透過進一步訪談,記者也看見年年有餘 揪竿心長期的社群實踐:平時就投入公益倡議與在地連結,災後迅速把「補給、清理、陪伴」三件事併行推進先把水、食物、清潔與醫療耗材送抵,隨後協助搬運雜物、清淤與環境消毒,同步建立每戶需求清單與聯絡方式,由專責夥伴持續追蹤缺口,盡量避免居民重複排隊、重複說明。團隊也主動對接社區據點與民間團體,協調臨時倉儲與發放場域,確保物資能以最短路徑抵達最需要的人手中。這份行動背後的核心,不只是一箱箱物資,更是一種「把人帶回生活秩序」的耐心:有人願意把混亂收好、把不安接住,重建才有可能被啟動。
張昱恆也向社會各界發出邀請:在災後最忙亂的時刻,每一雙能搬、能聽、能陪的手,都能減輕受難者的負擔;每一份物資、每一筆捐贈,都是推動系統持續運轉的燃料。「我們希望把臨時的善意,變成可持續的力量;把一次的相遇,變成長期的彼此照應。」張昱恆說,這不是追求感動的故事,而是實際把門一扇一扇敲開、把地一塊一塊擦乾、把人一戶一戶安頓的工程。
「年年有餘 揪竿心」的這波行動,讓人看見一群人不只送來物資,還把陪伴與尊重落在實處。正如受災居民所言:「在最艱難的時刻,有人留下來一起面對,這就是最大的力量。」從一條街到一整個社區,光會因為這樣的同行而延續,而重建的步伐,也將因此更加踏實。
這篇文章 年年有餘揪竿心創辦人張昱恆率團隊用行動傳遞溫暖 最早出現於 Am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