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當世界重新定義「家人」:我們該如何看待寵物的最後一程?

在世界許多角落,寵物的生命價值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看見。 牠們不再只是陪伴者,而是真正參與家庭、形塑情感、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家人」。

當世界重新定義「家人」:我們該如何看待寵物的最後一程?
示意圖/網路

韓國航空(Korean Air)明定,小型犬貓在符合體重與安全規範下,可以與主人一同搭乘機艙。牠們不再被視為托運物,而是坐在主人座位旁一起看著雲層,一起旅行。那是一種「牠是家人」的最直接體現。

在美國,多州推行 Pet Trust(寵物信託),讓寵物在飼主離世後仍能獲得妥善照護;2024 年,紐約布魯克林法院更首次討論「寵物是否應被視為家庭成員」。制度的演進反映現代家庭樣貌的變化:寵物逐漸被視為情感關係中的一份子。

而在台灣,民間也正默默推動著善終文化的前進。2023 年,暮浴寵物禮儀成立台灣第一間「寵物水化善終中心」,並與本土技術團隊合作取得水化設備專利,讓台灣在寵物善終的技術與觀念上,與世界正在前進的方向接軌,以更環保、更安靜、更貼近生命尊重的方式陪伴寵物的最後一程。

世界的演變與本土的努力,都在說著同一件事:人們正在以更認真的態度看待寵物生命。


在台灣,寵物遺體仍以《廢棄物清理法》處理——這是「歷史脈絡」的結果

目前台灣依循《廢棄物清理法》與農業部相關指引, 將寵物遺體歸為「一般廢棄物」並以合法、衛生、環境友善的方式處理。這項法規制定於早期社會環境中, 當時寵物尚未如今日一般深度參與家庭生活, 因此法律著重的是環境衛生的管理與公共安全。

如今飼養文化改變, 寵物成為家庭成員, 也使得遺體處理的情感意涵愈發受到關注。這並不是法規有缺失,而是 社會情感的演進速度超過了制度原本的框架。寵物逐漸成為家庭情感的重要一部分, 也讓「如何好好送牠回家」成為新的社會對話。

因此,這不僅是制度的課題,更是文化的共同思考:既然牠在生活中被視為家人, 離開後,是否也能被賦予家人般的安放?未來若有更多討論與完善, 將是反映時代變化的一塊重要環節。

台灣現行寵物遺體處理方式包括:

● 需委託合法業者處理
● 火化為目前最普遍且主流方式
● 水化逐漸被視為更溫和、更環保的新選擇
● 不得任意掩埋,以維護公共衛生

台灣的制度核心,在於確保處理過程安全、合規、環境無虞。而隨著技術演進,水化讓更多家庭看見另一種符合心意的選擇,也被更多家庭理解為一種更溫柔、更環保的告別方式。

真正重要的不是火或水,而是:「牠是否被當作家人般地送走」。火的力量像是一道光,把思念升向天空;水的流動像是一條路,把生命帶回本來的方向。在這兩者之間,沒有對錯,只有最貼近心意的選擇。

回望國際趨勢與台灣社會的發展, 我們會發現比起火化或水化的差別, 更重要的是: 寵物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正被世界重新定義。

從韓國的機艙座位、 到美國的遺產制度、 到台灣民間新技術的研發, 所有變化的核心都在說著同一件事:牠值得被以家人的方式對待。制度或許需要時間調整,但我們能做的,是從自己的態度開始,用最溫柔的方式送牠走完最後一段路。

火的力量,或水的溫柔, 都是愛的形狀。 差別只在於哪一種方式, 更貼近你心裡想對牠說的那句話:「我們回家吧。」

這篇文章 當世界重新定義「家人」:我們該如何看待寵物的最後一程? 最早出現於 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