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2023 金融科技趨勢論壇FintechON|以鄰為鏡,新加坡的監管架構是什麼?哪些值得台灣仿效?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FTX 破產後,台灣用戶損失慘重,市場謠傳受害者數字從 10 萬至 50 萬不等,反觀鄰近的日本的 FTX Japan 已經恢復提現。另一鄰國新加坡也有全球加密中心的美稱。本次 2023 金融科技趨勢論壇(TFTAFintechOn)也邀請到了新加坡的講者,分享監管經驗

新加坡:單一執照架構適用七種支付

新加坡區塊鏈協會 ACCESS 的 Grace Chong 指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監管原則是鼓勵創新,並建立監管沙盒制度,理解虛擬資產這種金融新科技。

 

目前新加坡採用「單一執照架構 PS Act」,並在其中規範了七種支付業務。

PS Act 有兩種牌照,大致依照量體決定,支付交易或持有的電子貨幣浮動量低於規定,則取得標準機構支付許可證(SPI),監管相對寬鬆,旨在鼓勵新創和支持小型企業,超過標準則取得主要支付機構許可證(MPI)。

 

另一方面,兩種量體的業務也不相同,根據 2019 出台的支付服務法 PSA,MPI 有可根據類型分成電子貨幣發行服務,以及某些支付服務,兩者所需要的進階牌照不相同。

 

儘管證券型代幣也可以賣!

根據 2021 年頒布的證券和期貨法,如果該加密貨幣被歸類在證券,企業需要發布「招股說明書」。

 

而如果這個證券化代幣屬於私人或小額,則可以豁免。私人配置的定義是 12 個月內銷售人數不超過 50 人,小額則是 12 個月的銷售額低於 500 萬新幣(約 372 萬美元)。

 

此外,新加坡也不斷在測試和推廣加密貨幣。他們規劃了監管沙盒,為金融機構和新創企業提供一個有利於技術創新的監管環境,同時也積極規劃,讓本地公司參與區塊鏈相關項目和商業解決方案,培養新加坡的區塊鏈人才庫。

 

放鬆但不寬鬆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新加坡也嚴格規定要減少來自交易的風險。包括要向消費者揭露金融風險,不允許使用信貸和槓桿。另外也要求交易所隔離用戶資產,以及減少利益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看起來對加密貨幣相當友好,但實際上新加坡註冊的銀行對加密資產的風險敞口不大,對其總風險加權資產的貢獻不到 0.05%。

 

其主因在 MAS 要求在新加坡註冊的銀對如比特幣的加密資產風險敞口適用 1250% 的風險權重。 這意味著在新加坡註冊的銀行需要對 100 美元的比特幣等加密資產風險持有 125 美元的資本。銀行沒有誘因持有,也就不會有過度的風險敞口。

總體來說,新加坡對加密貨幣企業是友好,但不寬鬆,雖然鼓勵創新,但也嚴格控管風險。在具備創新能力的同時也有風險管理能力,其監管架構相當值得台灣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