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枋山魚塭創新漁電共生模式 永續發展創雙贏

▲鄭瑞隆表示,由於中國市場形勢不佳,內銷市場的容量也不足以消化這麼多產量,因此他必須轉型因應。(圖/記者莊全成攝)

【記者莊全成/屏東報導】屏東縣枋山鄉鴻勛水產負責人鄭瑞隆,於2021年成為全台首座水產初級加工場,在加工場旁的2分地魚塭,鄭瑞隆成功運用漁電共生技術,穩定養殖生產環境,不僅增加了原有養殖收益,還透過售電創造額外的收入。此外,他也將水產初級加工與養殖生產進行垂直整合管理,擴大了漁民的收益,形成了獨特的「前『電』後『場』」模式。▲鄭瑞隆的水產初級加工場,自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減少中間商利差。(圖/記者莊全成攝)

屏東縣是全台養殖重鎮,主要養殖午仔魚和石斑等魚種。然而,以往依賴中國市場導致市場不穩定,也受政治因素影響頻頻受挫。鄭瑞隆幾年前回到故鄉繼承父親養殖石斑魚,他發現養殖漁產容易受到運輸、加工及天災的影響,於是依據他曾在飯店擔任管理方面的經驗,創立了水產類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鴻勛水產公司「前『電』後『場』」模式,利用太陽能坂漁電共生,每年可獲得逾百萬元額外收入。(圖/記者莊全成攝)

經過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和工業技術研究所的輔導,鄭瑞隆的水產初級加工場於2021年10月成為屏東縣首家水產初級加工場,以合作社方式經營,自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避免不少中間商利差,同時也能配合疫情下的小家庭即食包裝和餐廳市場,有效擴大產能。同時,他也根據漁電共生政策,在2分地魚塭投資5000萬元改建為漁電共生養殖池,飼養石斑和白蝦,自用的電力還能售電,每年可獲得逾百萬元的額外收入。▲鄭瑞隆的水產初級加工場,自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減少中間商利差。(圖/記者莊全成攝)

鄭瑞隆飼有3公頃的龍膽石斑、龍虎斑、白蝦和午仔魚,他先自行育苗後再放入室內養殖池,室內場魚苗養至3吋後,再依不同魚種移至室外池續養,等到規格符合市場需求再撈回暫養池,經加工場製成產品後販售。鄭瑞隆表示,由於中國市場形勢不佳,內銷市場的容量也不足以消化這麼多產量,因此他必須轉型因應。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日前參訪時表示,鄭瑞隆的轉型後獲利不輸過去,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永續經營。漁電共生技術在維持養殖生產的前提下,利用魚塭堤岸和引水道設置綠能發電設施,提供魚塭適度遮光,避免夏季水溫過熱,冬季則可作為防風布架設基座,且不怕天災斷電。只要一個APP,鄭瑞隆即可即時掌控全場,儘管初期投資金額不低,但從永續經營角度來看,並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及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推動,這種模式的優勢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