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金融究中心及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於8月8日於財經立法促進院舉辦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2022銀行競爭力評比頒獎典禮,銀行評比綜合財務經營績效及非財務性經營績效,評選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銀行,今年由中國信託銀行、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及兆豐銀行獲得銀行競爭力評比最佳銀行獎。
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黃達業說,財經立法促進院成立至今,憑藉財經專業知識,致力扮演國會立法修法智庫角色。為促進台灣金融發展,於1999年開始舉辦銀行評比,有鑑於打造中華金融新強權,爭取全球金融話語權,必須大量培養國際化金融專業人才,銀行評比從2017年起納入非財務績效指標,其中銀行的國際市場發展能力更是重心所在,所占評比權重也逐年增加。這個項目以銀行對國際金融證照的持有張數及獎勵及重視制度,所反映出的金融專業度、獎勵度及重視度作為重要評選指標,更能確實衡量出銀行發展的未來性。今年除了原有的CFA特許金融分析師、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及FRM金融風險管理師等三大國際專業證照,同時納入CGFT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BDA大數據分析師、CFP理財規劃師、RFC財務顧問師及PMP專案管理師,這些都是兩岸專家學者一致認同,能夠真正衡量銀行國際金融專業能力的八大證照,藉此評選銀行的國際金融專業能力,更具指標意義。更突顯出中國信託銀行、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臺灣銀行、兆豐銀行及華南銀行等名列前芧的銀行,在國際金融人才面的實力及發展潛力。
台大金融中心 2022 銀行評比獲獎銀行名單。圖片來源: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治邦說,此次評比中,非財務經營績效占45%,與財務經營績效佔55%相比較低,卻更具指標性意義。從整體排名前七名來看,可以發現中國信託是總排名第一,財務經營績效只有位居第六。第二名國泰世華的財務經營績效位居第三。上海商銀財務經營績效名列第五,總排名卻是第七名。總排名第五名兆豐銀行的財務經營績效卻僅名列第十一。玉山銀行財務經營績效是第十三名,卻能在總排名中名列第三。可以看出,財務經營績效時然佔了55%,但對最後總排名的影響卻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為財務經營績效排名雖然有落差,但分數卻相當接近。反觀銀行國際金融專業度排名與銀行競爭力評比總排名的高度連結,二者前七名名單幾乎完全雷同。而總排名第一中國信託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在總排名中奪魁,憑藉的就是在國際金融專業度的優異表現。
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黃泓人說,FED強力升息對全球經濟帶來驚淘駭浪,也反應在此次銀行評比的結果,連帶仰賴金融交易或財富管理等業務之銀行在財務經營績效受到較大衝擊,不過收受美元存款業務較多之銀行卻因為強勢美元而受惠。從王道銀行及華泰銀行財務經營績效中在2022年脫穎而出,可以看得出來大銀行有大銀行的好處,小銀行有小銀行的靈活性,在變局中反而可以順勢而為。在領導者遠見與經營策略方面,臺灣銀行及土地銀行都是台灣的大型銀行,這幾年在管理者的積極經營下備受同儕肯定,因而能脫穎而出,則是此次的亮點。而安泰銀行及板信銀行在員工金融專業度的重視之突飛猛進,亦值得關注。銀行評比除了經營績效之量化指標外,對於金融專業度之重視等質化指標亦相當重要,因為財務經營績效是過往指標,而非財務經營績效則具未來性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金融專業證照的專業度、獎勵度及新聘員工之重視度。因為員工有競爭力,銀行才有競爭力,也因此評比中非財務經營績效權重逐年提高,範圍也更廣,目前己經所有重要的國際金融專業證照列入考量。
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2022 年銀行競爭力評比排名。圖片來源: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
中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陳若暉表示,M型化社會帶來收入兩級化,囤房稅等打房政策成融資金額及相關案件的下降,碳權交易所於日前正式掛牌,綠色金融及新興金融科技,新的理念不斷衝擊,變局中金融業更需要與時俱進,透過人力素質的提升,藉由腦力激盪突破困境。因此,除了核心的財務經營績效外,銀行更要一步一腳印的盤點自身的優勢,從經營的策略面及國際金融專業度,提升對於未來時事脈動的預測及掌控度,藉由與產業接軌,更上一層樓。其中藉由員工素質之提升,將其內化,更是提升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此次銀行評比中,非財務指標問卷回收率佔高達83%,逐年提升,讓人對台灣金融業更具信心。雖然許多銀行有待加強,看到大部份銀行戰戰競競,希望能提升各方面的成績,相信加強之後將有催化效果,未來評比成績必定能節節高升。
經濟日報副社長翁得元表示,這兩年來,台灣銀行業在OVER BANKING的狀況下,經營績效仍能節節高升,即使疫情面臨防疫保單逆風,金控仍能憑藉銀行業務的優異表現撑過變局,表現可圈可點。其中,由財經立法促進院所舉辦之銀行評比舉辦二十多年來,在黃達業教授帶領下,己成台灣最具公信力的金融業競爭力指標,目前此一評比模式己擴張到兩岸三地,未來亦將擴展到英國金融時報,顯示出台灣銀行之發展潛力,可望在華人圈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