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校園安全頻傳學童衝擊大?3招幫助家長檢視孩子心理建康!

記者 魏吟冰/綜合報導

近年校園安全事件頻傳。從同儕的自傷自殺行為到割喉案等,這些事件都對原來平靜的校園環境帶來震憾,也令學生與家長都憂心忡忡。到底家長可以作些什麼事情來降低這個衝擊?

台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指出,尚未健全的兒童青少年,若缺少成人適當的引導討論,孩子容易以模仿網路資訊的方式來處理自己類似的議題困擾,方法容易變得侷限狹隘且偏差。家長可以協助觀察回饋、引導覺察、教導自我照顧技巧、以及與孩子進行開放討論,讓孩子接收到的校園安全資訊不是僅來自於同儕間的單一狹隘,協助以開放多元的討論看待,降低這些事件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

賴柔吟醫師建議3種居家練習,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對話討論:

1.減少反覆接受強烈的新聞訊息或網路資訊,提供一定時間的支持陪伴,以確認兒童青少年生理與心理安全。

2.每日的身心調節練習:親子固定每日一起做5~10分鐘的腹式呼吸或正念減壓練習。練習觀察思緒、回到關注、協助調節當下的身心狀態,回到身心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才更能做理性彈性的思考。當孩子處於身心過激的狀態容易引發反抗或逃避(Fight or Flight)的反應,而當能量過低又可能呆僵(Freeze)無法反應。

孩子在四歲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及練習情緒調節技巧,許多家長回饋孩子們練習之後在情緒的覺察處理有顯著的進步,有時比大人的調節還快。當每日固定練習成習慣後,也才較能夠在一些需救急調節的情境使用這些技巧。

3.學習覺察、先穩定自己:若有嚴重壓力疾患、焦慮憂鬱等狀況的出現,許多孩子不見得能夠清楚地以語言表達自己的狀況,可能會迴避創傷相關的記憶片段,比較能夠表達的反而是身體症狀,如食慾、睡眠變化、專注力狀況、各種身體不舒服,包含頭痛、暈眩、胸悶心悸、喘不過氣、肚子痛等。觀察這些症狀,嘗試在生活中調節及照顧身心的需求,許多孩子得要這些身心狀況較穩定之後,才有信心談相關的經驗。

賴柔吟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好好就醫評估確認身體是否有進一步需處理的狀況很重要。若內外科醫師查不到相關原因,狀況還是持續也影響生活時,可能就需要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專業的協助,可先透過學校身心科醫師駐區或駐校服務進行初談。身心失調若已影響生活,不是靠意志力或靠加油打氣就可調回來。青春期大腦的發展正經歷神經突觸大量修剪、賀爾蒙的變化,若再加上重大壓力事件,在一般的身心調節技巧不管用時,需立即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