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娛樂專欄時尚熱門追劇電影音樂

台灣中醫頂級團隊研究驗證 中醫改善糖尿病、腎臟病成效顯著

台灣中醫頂級團隊研究驗證 中醫改善糖尿病、腎臟病成效顯著

(新聞資料、照片提供/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WoWoNews】慢性腎臟病在台灣影響廣大,盛行率高達9.83%,在全球名列前茅。長期以來,關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能否服用中藥的爭論不斷,尤其自2003年馬兜鈴酸事件後,每年都有相關的爭議新聞。然而,台灣健保系統提供的寶貴數據,使得研究者能夠長期追蹤中醫治療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影響。兩篇由台灣頂級腎臟及毒物科團隊進行的的大規模研究成果,探討台灣中醫師在慢性腎臟病治療中的作用。

第一篇研究由高雄醫學大學黃尚志教授領導的團隊,黃教授是高雄醫學大學腎臟照護學系教授,也是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病防治委員會主委,研究中分析了超過兩萬四千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健保資料,研究從2000年追蹤到2008年,發現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惡化成末期腎臟疾病(ESRD)的風險顯著降低。調整影響變數後,接受中醫治療組的風險比率約為純西醫治療組的0.47倍,且治療時間越長,效果越佳。

(新聞資料、照片提供/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第二篇研究由台北榮總楊振昌教授領導,楊教授是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也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的特聘教授,這篇研究追蹤九年,探討中藥對慢性腎病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研究刪除了曾服用含馬兜鈴酸中藥的患者,結果顯示,無論是在確診慢性腎病前後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其死亡風險均顯著低於從未接受中醫治療者。兩組間的校正後死亡風險比約為0.6,顯示中醫治療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綜合這兩篇研究,顯示台灣大規模長期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台灣的合格中醫師治療下,不僅能減少腎臟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因此,呼籲民眾務必尋求合格中醫師的治療,避免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

69歲廖先生患有高血壓十餘年,主訴腰酸,夜尿,小便多泡沫已半年,高血壓服用西藥控制中,個性急躁,情緒緊張,工作壓力大,熬夜眠差,應酬多,易疲倦,最近發現雙腳水腫,小便泡泡愈來愈多,體力越來越差,西醫檢驗發現腎功能惡化合併蛋白尿,已經是慢性腎臟病第四期,擔心會不會要洗腎至中醫門診求治,經由中西醫配合治療,並改善作息,配合運動飲食衛教,治療約一年,總算延緩腎功能惡化,腎功能有改善至35 ml/min。慢性腎臟病第二期可以中醫食療保護腎功能,第三期治療的目的要延緩腎功能的惡化,延長進入透析時間,緩解症狀,保護殘餘腎功能,延緩病程進展,提高慢性腎衰竭的生存生活品質。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特色以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治療效果較佳,乃是以疏肝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相關研究發現服用中醫師處方濃縮中藥對腎臟病人有幫助:一、 調理體內各臟腑,緩解症狀,降低病人對於藥物的依賴。二、 調節身體免疫能力,改善膿尿、血尿問題。三、 平衡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失眠、焦慮等精神狀態,提升腎臟病人的生活品質。

(新聞資料、照片提供/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一位80歲的老先生,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及腦中風等多重健康問題。多年來使用西藥控制病情,但他的腎絲球過濾率(GFR)卻持續下降。由於擔心病情惡化未來恐需洗腎,他求助於專業中醫師的治療。在經過半年多的中藥治療後,他不只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HbA1c)改善到5.7,而腎功能GFR也從最低的15改善至32,整體健康狀況顯著提升。

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中,糖尿病腎臟病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中藥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病患,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特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52%。而且,死亡風險隨中藥使用時間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對於透析前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需要透析的風險下降41%,死亡風險降低58%。這些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接受中醫治療作為輔助療法。

(新聞資料、照片提供/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中醫不僅只有養身調理身體,老祖先的智慧更能幫助糖尿病腎臟病改善病情。透過規律的中西醫一起治療,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及健康保障。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也提醒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規律抽血檢驗不可缺少。
2. 飲食宜忌需嚴格配合。
3. 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4. 病情穩定前中醫治療應持續,不宜中斷。
5. 遵從中、西醫醫囑及衛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