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本週正式簽署行政命令,指示商務部啟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調查程序,針對進口關鍵礦物及其衍生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此舉被視為美中戰略供應鏈對抗再升級,可能為加徵高額關稅鋪路,重塑全球科技與軍工供應格局。
根據白宮聲明,本次調查將聚焦美國在加工後稀土元素(如釓、鍺、銻)與衍生軍工材料上的外部依賴度,評估其對國防工業、科技創新與基礎建設韌性的威脅,並可能提出貿易補救措施以提升自給率。
白宮示警,當前美國仍高度依賴來自國外的原物料或產品,特別是地緣對手國(如中國),為關鍵礦物與高科技材料的主要供應者。北京當局近期已對美國祭出多輪出口管制,包括禁止出口鍺、釓與稀土磁鐵等六項關鍵材料,此舉被視為中國以原物料作為對美反制工具,加劇西方供應鏈風險。
這些材料廣泛應用於:戰機引擎、飛彈導航、雷達系統、高階光學與量子運算設備等領域,是美國國防與半導體、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源。
根據本次行政命令,一旦美國商務部提交報告認定相關進口威脅國安,川普將有權對該類商品課徵高關稅,取代現行互惠稅率。這將延續川普「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繼4月2日大幅調升對中國進口關稅至145%後,進一步擴大戰線的決策。
川普更強調,針對中國報復性關稅行動,美國已針對其產品最高課徵245%關稅,並將鋼鐵與鋁材關稅全面提升至25%,關閉原有進口漏洞。白宮重申,包括75個國家已與美國洽談重新訂定貿易協定,對中國仍持續維持制裁與限制。
若232調查最終結果導向加徵關稅,首當其衝者將是仰賴稀土金屬的高科技與國防產業。美國相關企業如: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特斯拉與通用汽車將需重新調整採購策略,而台灣電子零組件、車電與被動元件供應鏈,則可能面臨供應成本波動與轉單效應。
面對與美國持續升溫的貿易對抗,中國官方16日宣布調整貿易談判人事,任命曾為中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的李成鋼,出任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正部長級)兼副部長,接替自川普任期以來主導相關事務的王受文,擔綱中國對美國談判的新門面。
根據中國廣交會場內出口業者表示,美國市場「幾乎全面凍結」,原有訂單紛紛中止,轉向中東、東南亞與南美的布局成為當前生存策略。本輪人事異動也透出中國高層架構大調整的跡象,除李成剛接任商務副部長外,陳小東接掌對外援助機構、王志忠則升任國家移民管理局局長。專家認為,面對美方全面強硬政策,中方可能逐步重組談判與外事班底,調整對外話語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