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蔬食新食力!臺東飲食文化結合食農教育 推動地方產業永續未來


商傳媒|記者陳聖偉/綜合報導

臺東農村物產豐饒,多元的農產不僅帶動當地發展,也蘊含在地文化與生活智慧,隨著健康飲食及環境永續逐漸被重視,農村紛紛投入蔬食餐飲與食農教育,透過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讓民眾從產地到餐桌,認識臺東土地的故事與生命力。

臺東縣銅礦11 林業生產合作社辦理以青梅為主題的食農教育,透過梅醋DIY體驗推動在地產業與正確的飲食習慣。圖: 有限責任臺東縣銅礦11林業生產合作社

面對飲食習慣改變與蔬食風潮興起,臺東縣慢食協會透過農村再生區域亮點計畫於海端鄉崁頂部落及南迴區域辦理「蔬食研發讀菜燴」,分別以「布農族豆類文化」及「排灣族小米文化」為主題,結合原住民文化、食材講解與蔬食料理創新研發。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涂裕苓表示,透過本次活動及參與者的交流,讓臺東部落飲食有不一樣的詮釋手法,吸引更多民眾認識部落飲食文化。

本次活動帶領臺東區域慢食店家突破葷食的藩籬,結合在地飲食文化與食材,開發符合慢食精神的「慢蔬食」,讓蔬食者也能從飲食中品味臺東風味及原民精神。臺東縣慢食協會持續辦理交流會及對外餐會,透過部落夥伴討論與交流,將蔬食作為轉譯地方故事的媒介,同時也藉由農廚間的良性循環,呼應友善環境並兼具食農教育的永續目標。

「蔬食研發讀菜燴」活動促進臺東區域慢食店家討論與交流,結合在地農產及部落飲食文化開發出特色蔬食料理。圖: 臺東縣慢食協會

為了推動食農教育,以及促進當地產業發展,位於東河鄉尚德社區的有限責任臺東縣銅礦11 林業生產合作社,日前結合台東高商辦理食農教育活動,主辦人李奇軍表示,合作社以當地產業「青梅」為課程主題,帶領學校教師認識臺東特色產業,透過互動課程、親手做及現場品嘗,讓教師們從中了解農業生產鏈與地方價值,課程中也邀請臺東友善環境農產運銷合作社,說明友善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態平衡的議題,希望於校園中播下永續的種子,促進國民對於土地的尊重與珍惜。

臺東縣慢食協會於南迴區域辦理的第二場「蔬食研發讀菜燴」,以排灣族小米文化為主題,並從風土、文化、味道及環境的多元角度探索蔬食研發的初心。圖: 臺東縣慢食協會

藉由農村區域亮點計畫,臺東縣慢食協會協助在地料理職人精進蔬食料理的掌握,而臺東縣銅礦11 林業生產合作社則是結合社區與學校的共同參與,促進社會大眾對食農教育的重視。台東高商教師表示,本次食農教育課程,讓我們參與者了解臺東地區的特色產業,以及農業與環境的關聯,並透過梅醋DIY 體驗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與營養價值,除了加深與土地的連結,同時也建立正確的飲食與消費習慣,期許未來持續推出有趣的食農課程,讓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中。

透過活動研發蔬食版的小米湯圓,結合樹豆、野生山藥、大圓葉胡椒等食材,將傳統飲食創新研發,延續部落飲食文化。圖: 臺東縣慢食協會

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潮流中,臺東農村正以多元方式展現農村永續的可能性,無論是以慢蔬食詮釋地方飲食,或是透過食農教育活化產業,都讓前來的旅人從味覺、觸覺與行動中,認識並愛上這片獨特的土地,不僅深化了對臺東飲食文化的認識,也促進了農村產業的創新發展與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