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齡化速度日益加快的台灣,如何讓長者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成為近年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來自雲林的返鄉青年,透過「創啥貨藝術教室」的藝術課程,正嘗試以創作作為媒介,為當地長者打造更豐富的晚年生活樣貌。
創意從生活出發 藝術陪伴成為新日常
創啥貨藝術教室名稱中的「創啥貨」(台語:tshòng siánn-huè),意即「做什麼」,象徵從行動中開啟創意與連結的精神。自2023年起,教室團隊深入雲林多處長照據點,推動以藝術陪伴為核心的長者課程。不以技術培養為主要目標,而是透過創作活動促進社交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藝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課程設計者表示,相較於傳統技能導向的藝術課程,「創啥貨」更強調參與過程中的自在與故事分享。「很多長輩一開始都說自己不會畫畫,但其實我們更在意的是他們是否願意分享生活、表達心情,而這些往往會自然流露在創作中。」
從一筆一畫中喚起回憶 藝術成為情感與文化的橋樑
藝術活動帶來的效益,也逐漸在社區間累積起來。定期課程不僅有助於長者維持手部靈活度、延緩退化,交流作品時更激發了彼此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一位長者分享到:「來這邊畫畫很開心,大家會看我的圖,也會問我在畫什麼,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可以說的事。」
除了藝術陪伴,課程設計亦融入「青銀共創」與「母語保存」的理念,鼓勵長輩以台語自然溝通、敘述自己的作品內容。這樣的語言使用,不僅讓長輩更加放鬆,也讓參與的年輕人重新接觸在地語言,進一步串起跨世代的理解與文化傳承。
團隊分享,有位阿嬤畫出自己小學五年級時牽著小牛在田間犁田的景象。她用台語緩緩敘述當年的場景,一邊指著畫作細細補充細節。這段以畫為媒、以語言為橋的交流,不僅是創作,也是生活記憶與情感的延續。
青銀共創未來 藝術翻轉高齡生活想像
隨著台灣社會快速邁入超高齡階段,創啥貨藝術教室的經驗提供了不同於傳統長照模式的新選擇。藝術在這裡,不再只是展覽館裡的作品,而是生活中的一種情感支持與連結工具。
課程推動者表示,希望透過藝術課程,讓長輩的老後生活不僅限於醫療與照護,更能擁有自主、活躍且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相信藝術能創造的是空間與關係,而這正是高齡社會中最需要被重視的資源。」
目前,創啥貨藝術教室持續位於斗六市南揚街開展社區合作與開放課程,期盼吸引更多地方青年與居民共同參與,在藝術與文化中,一起建構出更多互助與共感的社區網絡。
【創啥貨藝術教室簡介】
創啥貨藝術教室中的創啥貨 (tshòng siánn-huè) 是台語文字,華語即為「做什麼」的意思。
我們相信創意都是由「開始做些什麼」萌發,期待與大家「做伙創啥貨」,享受有趣的生活。
聯絡資訊
官網:https://tshongart.com/
電話:0972-712771
信箱:tshongsiannhue@gmail.com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南揚街 66 號 2 樓
這篇文章 【把藝術進社區】雲林青年以創作課程陪伴長者迎向多元老後生活 最早出現於 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