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26日宣布,同意延後原訂6月1日對歐盟實施50%關稅的時限,新的關稅實施日期延至2025年7月9日。此消息暫時緩和跨大西洋貿易緊張態勢,也為雙邊談判爭取多出五週的協商時間。
根據《CNBC》報導,川普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我今天接到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電話,請求延後6月1日的關稅期限。我同意了,新的期限是7月9日。這是我的榮幸」。
馮德萊恩則在社群平台X推文指出:「我與川普通話良好,但我們需要到7月9日才能完成一項好的協議」;同時強調,「歐盟與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關鍵且密切的貿易關係,歐洲準備迅速並果斷推動談判進展」。
消息公布後,歐洲主要股市週一早盤出現反彈,德國DAX指數一度上漲0.8%、法國CAC 40指數上揚0.6%。市場解讀,延長期限有助歐洲出口商解燃眉之急,特別是汽車、精品與農產品業者能免於立即受到關稅衝擊。
分析人士指出,川普政府近期貿易談判風格強硬,此次對歐盟喊出「50%直接關稅」的作法,被視為美方施壓策略。川普於4月9日宣布暫時對歐盟的關稅從20%調降至10%,期限為90天,但上週卻反轉怒指:「我們與歐盟的對話毫無進展」。
儘管台灣非關稅當事方,但多家在歐洲設有據點的台灣科技與汽車零組件廠,包括車用電子、精密模具、機械設備商,可能因應歐洲本地製造商成本上升,間接受惠於轉單效應;不過,若歐洲經濟受貿易壁壘拖累,也可能反向影響台灣出口接單動能。
經濟學者分析,台廠應密切觀察「歐洲製造轉移鏈」與美國未來進口政策調整,尤其在AI伺服器、半導體設備與電動車供應鏈的策略部署。川普政府近來頻頻針對中國與歐洲採取貿易施壓動作,使得全球供應鏈風險再度升高。目前距離新的關稅期限尚有六週,未來美歐是否能就貿易讓步達成協議,將是全球投資人與企業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