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娛樂專欄時尚熱門追劇電影音樂

田裡的家 保育的網—綠色保育標章15週年特展登場

(綠保15特展記者會大合照)

【WoWoNews】以「家」為意象,「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十五週年特展」今(27日)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保育小站(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4號)合作展出,帶領民眾走入農田,看見動物的家;透過生態餐桌、影像聲音、農友故事與種子交換,邀請大家認識綠色保育行動,也看見另一個更大的家——由農田生態系鑲嵌而成的生態保育網。特展不是終點,而是通往生態與生產共好-「土地共享(land-sharing)」為核心的起點;生態保育網的實踐不僅呼應國際里山倡議「永續價值鏈」的目標,更是實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永續生產系統」及「責任消費」等目標,達成健全農田生態系及生物棲地。

臺灣農田生態系與淺山、里山空間高度重疊,孕育豐富物種與基因多樣性,也是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主要棲地與遷徙通道。然而隨著都市擴張、土地利用等,使棲地逐漸破碎化,慣行農法使生物、昆蟲與土壤微生物衰退,由食物鏈累積危害猛禽,形成負面循環。農田不僅只生產功能,更是生態保育的重要棲地,「土地共享(land-sharing)」讓田區成為食物網與生態廊道的一部分,縫合「田」與「野」,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共好。

(綠保15特展-介紹展覽內容

十五年來,林業保育署攜手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廣「綠色保育標章」,自民國98年臺南官田的水雉中毒事件後,積極輔導農友轉作友善耕作,從最初守護水雉出發,推出「官田水雉友善農產品」,逐步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游蛇等珍稀物種,甚至涵蓋整體水梯田地景,讓農田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庇護所,亦納入「瀕危物種極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獎勵項目中,鼓勵民眾進行農田的友善管理。截至今年7月底,全臺綠保農戶已逾675人,農地面積突破1,000公頃,保育物種達46種,並記錄超過2,500種野生動植物,展現出農業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具體成果。

在此基礎上,林業保育署持續串連「點-線-面」,於民國107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擴大保護區外的保育範圍,盤點農田生態系及里山地景,提供跨單位生態保育圖資平台,作為投入生態保育行動的參考。110年起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提供農友「生態薪水」,獎勵積極的良善管理,同步透過如草鴞友善、石虎友善及里山標章等行銷推廣機制,串聯產銷,成就永續價值鏈的願景,使保育與生計並行;於今年度(114年)更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OECMs)」,鼓勵具有常態性經營管理措施及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場域,順利對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邁向 2030 年「30×30」目標,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發展。

「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把「家的意象」化為行動起點,引導社會看見棲地與餐桌的連動,理解生產、生活與生態同在一塊土地上,健全生物棲息地農田生態系,林業保育署強調,消費支持就是最強大的保育力量,透過綠色保育標章並支持永續消費,使民眾一窺背後看不到的生態保育行動,也使第一線社區與農民得以實踐「土地共享」的價值,讓每塊田都成爲生態保育的守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