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亞洲百人可持續農食發展論壇在香港成功舉辦

香港2025年8月28日 /美通社/ — 8月27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亞太區辦公室(FAO RAP)、國際可持續發展協會(ISDA)、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贈與亞洲香港基金會(Give2Asia)、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CAPIAC)等機構聯合主辦的「亞洲百人可持續農食發展論壇」在香港成功舉辦。論壇以「鏈動農食,賦能亞洲」為主題,匯聚來自亞洲的政府官員、行業專家、金融機構及企業代表共計200余人,共同探討農食可持續發展路徑,為亞洲農食系統轉型注入新動能。

開幕環節由中國常駐日內瓦世界貿易組織原農業參贊、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中國辦公室(籌)主任貢錫鋒主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黃淑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助理總干事Thanawat Tiensin,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滕錦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國際可持續發展協會會長陳勇等重量級嘉賓出席了開幕式並致辭。

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黃淑嫻在致辭中表示,香港憑借獨特的鏈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區位優勢,具備引領區域食品標准與合作機制的能力;香港已建立一個既保障供應,亦兼顧食物安全的完善供應鏈,並加強了與其他地區和內地市場的協作聯系,包括增加輸出港制食品的種類和數量,吸引企業到港設立生產加工設施,利用香港的品牌效應,把進口的食材加工後再運往內地或海外市場銷售。

她進一步強調,香港食品制造業對國際標准、市場需求等均擁有豐富經驗,政府鼓勵香港企業探索與其他地區和內地企業進行食品業務的合作;此外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本地漁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並在2023年推出了《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推動業界升級轉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滕錦光指出,本次論壇聚焦於推動農食產業鏈跨區域合作、科技賦能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發揮香港橋梁作用助力內地農食企業走向國際。他強調,這些目標與理大在食品科技與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研方向高度一致,當今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及食品安全等共同挑戰,可持續農食體系及科技支撐對保障糧食供應與環境保護至關重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國際可持續發展協會會長陳勇表示,當前全球農食系統正處於轉型關鍵時期,亞洲作為全球農食生產與消費的核心區域,正面臨氣候變化和資源約束等挑戰,也迎來技術創新與模式變革的新機遇。他認為,通過跨區域協作,不僅能增強亞洲農食產業鏈的韌性,也為全球農食發展提供「亞洲方案」,同時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健康、綠色和多樣化的食品選擇。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助理總干事Thanawat Tiensin在致辭中強調,亞洲在全球糧食安全與農業食品體系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並呼吁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構建高效、包容、有韌性和可持續的農業食品系統。他指出,亞洲不僅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糧農系統轉型需政府、企業、學術界等所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通過建立強有力的伙伴關系,推動包容性發展,確保整個社會共享可持續糧食體系帶來的益處。

在主旨報告環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高級獸醫官宋俊霞作了題為《加快’同一健康’行動,促進可持續農食系統轉型》的演講,她指出,農食系統轉型面臨多重挑戰:當前全球仍有數百萬人口饑餓、2050年需養活100億人,還需應對污染、資源不足等問題。她強調,糧農組織之所以提出「同一健康」解決路徑,旨在統籌土壤、水、植物、動物及環境健康,推動農食體系可持續轉型,強調加強多部門協作,應對動物疫病有效防控與抗生素耐藥性。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分享了以《世紀大變局之中的中國經濟:紅利、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報告。他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中長期挑戰,包括國際環境中大國戰略競爭帶來的全方位遏制,人口結構變化等深層次問題。展望未來,下半年經濟增速可能放緩,需關注出口動能減弱及房地產下行壓力。政策層面將注重人民幣匯率穩定、房地產風險化解與產業創新等,並將通過供給端改革推動消費升級,其中農業與糧食領域將在穩定消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後,論壇圍繞「亞洲農食生產創新與轉型」「亞洲農食供應鏈的韌性提升」「農食產業的金融創新與投資機遇」「亞洲農食青年創想與行動」開展專題對話。蒙牛集團、大華銀行、美心集團、牧原集團、鳳祥股份、歐福蛋業、曉鳴農牧、道資本等企業代表參與了對話環節。

本次論壇還取得三項重要成果:一是發起《亞洲農食共生倡議》,達成政企研三方共識;二是發布了《農食價值鏈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為投資者提供清晰決策框架;三是發表《亞洲可持續農食地圖集》,收集了部分亞洲國家農食企業在可持續實踐中的典型案例,為同行企業提供參考。

論壇成功搭建起內地優質農食生產企業與國際采購方、投資方的對接平台,為促進跨區域、跨領域的深度協作及資源高效整合提供便利環境。

論壇的成功舉辦還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香港食品委員會、中國香港食品安全交流協會、香港國際經貿合作協會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