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聖偉 / 報導
在台東海岸軸線的兩個社區,農村轉型正悄悄展開。富豐社區以稻草、月桃等自然素材,結合阿美族編織技藝,發展文創手作與文化市集;成功鎮三民社區則透過海廢回收,將漁網、浮球等廢棄物轉化為手環、燈飾等實用工藝品。兩社區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的農村區域亮點計畫下,走出屬於自己的永續推動模式,透過環境友善的方式推動在地經濟,也讓農村旅遊與循環經濟的概念更貼近生活。
自然素材結合部落工藝,打造農村旅遊永續亮點
位在台東市富豐社區的「台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把社區耆老與青年都動員起來,採集收割後的稻草和月桃,運用阿美族獨特的編織工藝,變身為創意滿滿的文創小物與工藝品,讓自然素材再展新風貌!透過「熱愛Lengac自然風」市集活動,不僅推廣阿美族文化與自然工藝,也結合食農體驗,讓遊客在動手編織、親近土地的同時,更能感受傳統文化的創新魅力。

海洋廢棄物再運用,創造文化價值與產業連結
在成功鎮三民社區,「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打造了超有創意的「海耶Hayi海廢創生導覽基地」!協會把海邊撿來的塑膠繩、浮球、破碎漁網等海洋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有故事的生活小物、手環、燈具,讓海廢不再只是垃圾,而是充滿在地風格的藝術品。基地還推出海廢手作課程、市集活動與導覽體驗,邀大家一起動手玩創意、學永續,更串聯台11線的小農咖啡與惜物達人,打造「咖啡及免廢市集」,讓環保、教育、體驗一次到位。不只讓廢棄物重獲新生,也成了青年返鄉、長者傳藝的新舞台!

循環經濟為底,推動農村旅遊永續共好
不論是把海廢變成藝術、在惜物市集推廣減塑生活,還是用自然素材重現部落文化,這兩項計畫都讓人看見「循環經濟」結合「農村旅遊」的火花,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也希望藉由更多元的社區行動與跨界合作,激發臺東農村的創意與韌性,讓「永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大家都能看得見、玩得到、買得到的日常新風潮!
這篇文章 稻草變御守、漁網變吊飾!台東農村讓廢棄物變身文創商品 最早出現於 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