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聖偉 / 報導
走進電光最生活化的里山場景
走入台東關山的電光社區(農村再生社區),旅人最先感受到的並不是城市的熱鬧,而是一種貼近生活的從容。山腳下的河階地、佈滿農作的田區、竹林交錯的小路,構成了部落最自然的日常風景。這裡的生活與環境密不可分,也展現了里山精神的核心: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找到共享、共存的平衡。電光沒有刻意商業化的造景,而是用真實生活呈現里山最原生的樣貌。
酒麴植物園的重生,文化從土地再次長回來
電光社區的旅程從一座不起眼卻意義深遠的酒麴植物園展開。阿美族傳統的酒麴文化牽動著釀酒、料理與祭儀,但用於製麴的十餘種植物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被遺忘。為了找回這些文化脈絡,部落耆老與青年共同復育這些植物,打造出「不彎腰酒麴植物園」,讓文化重返土地。走在園中,旅人可以理解酒麴植物如何依循季節採集,為何採集不能過量,以及傳統生態知識如何在生活中運作。里山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一株植物所展現的深層關係──自然被使用,但依然能持續生長;文化被傳承,但仍留有與土地共同呼吸的節奏。

雷公火竹炮讓土地的聲音在山谷間迴響
過去族人利用地形優勢、毒魚藤戰術,及竹炮巨響製造的震撼,一度擊退清軍、成功守護家園。這場事件被後人稱為 「雷公火之役」,成為阿美族在臺東守護土地的重要歷史記憶。
現在的竹炮體驗,是族人把這段歷史講給旅人聽。耆老示範挑竹、削竹、加熱的方式,也提醒大家竹炮不是玩樂,而是一份力量的象徵。當竹炮聲在山谷間炸開,一陣震動傳到胸口時,你見的不是爆裂聲,而是跨越百年的守護故事。那種震動彷彿讓人聽見自然與部落之間歷久彌新的對話。在里山的語境中,這即是「尊重自然」最直接的象徵。

從田邊到餐桌品嚐里山哲學
旅程最後停在「寶媽食堂」,由來自高雄的移居青年(孟祥瑜)小孟將酒麴與野菜轉化成一道道讓人驚喜的部落料理。酒釀慢燉肉、野菜拼盤、清爽的酒麴甜點……每一道菜都彷彿是一段文化故事。食材來自附近田地、野菜來自山邊、田間,而酒麴則是植物園知識的延伸。里山精神在餐桌上具體呈現:食物不是單純的菜色,而是人、土地與文化共同創造的成果。吃下這些料理,也是在品味一段部落的生活記憶。

電光的里山旅程文化、自然與味道的完整體驗
今日的電光社區,已經形成了一條能讓旅人體驗里山生活的完整旅遊路線,在酒麴植物園理解文化從土地復甦的過程;在竹炮的聲響中感受部落對自然的敬畏;最後再透過一餐料理,把所有感受化為味覺的記憶。電光用最真實、最沒有距離感的方式呈現里山精神,這裡的文化不是展示,而是生活。在電光,旅人走進的不是觀光景點,而是一段靜靜與土地同行的里山日常。
這篇文章 「電光社區酒麴植物園開箱」!來到台東玩里山 看植物變美味,文化體驗一次到位 最早出現於 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