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陪伴、課程、物資一次到位 張秀蘭以藝蘊沄匯讓公益成為可以被複製的社會能量

由張秀蘭成立的「藝蘊沄匯(Eyun)」這幾年逐步形成一套可長期運作的公益模式,協作範圍從北到南遍及三百多間長照、育幼與身心障礙機構。從創意手作課程、物資補給到陪伴服務,累計投入金額已超過750萬元,為許多需要支持的族群帶來穩定力量,也讓公益從一次性活動轉變為可被依靠的社會支持網。

從生命故事延伸出的公益信念:把曾經獲得的溫暖傳遞出去

張秀蘭之所以致力投入公益,是因為曾在困頓時得到別人伸出的援手。那些被扶住的瞬間,成為她往後不斷行動的理由。
她認為,學習與陪伴能讓人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因此藝蘊沄匯不只開課,更設計了一套包含課程、互動、陪伴與志工協助的支持流程。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資訊瀏覽量已突破三萬兩千次,顯示這套模式正被社會看見並持續擴大。

穩定、有節奏的公益服務 讓機構真正感受到「可以放心」

藝蘊沄匯的團隊強調「有計畫」的公益,而不是短暫造訪。從課程設計、前置備料、交通安排到現場協助與活動後整理,志工皆全程參與,讓服務不只是點狀,而是線性且連續的支持。
張秀蘭表示,弱勢族群最缺乏的往往不是資源,而是可預期的陪伴。累積750萬元的投入與長期合作的三百多間機構,正是團隊維持多年步調不斷線的成果。

創意課程帶來新的生活節奏:在花材、色彩與觸覺中找回笑容

在南投尚德老人養護中心,一堂乾燥花壁畫課讓長輩沉浸於創作的喜樂,大家一邊配色、一邊討論,志工穿梭其間協助,課堂氣氛明亮又溫柔。許多長輩將完成的作品拿在胸前開心展示,那份興奮感染整個教室。

台中玫園長照中心則以永生花與流體熊課程作為主要活動。顏料順著模型流動的過程,讓長輩得以暫時忘卻身體限制,重新感受視覺與肌膚的輕鬆感。志工提早一個月準備材料,就是希望這段創作時光更順暢、更自在。

在育幼院累積安全感:一頓午餐也能成為孩子記住的大事

於新北榮光育幼院,藝蘊沄匯帶著17份麥當勞套餐陪孩子們度過午後。雖因隱私無法拍攝正臉,現場卻充滿孩子的叫喊聲與期待感。對志工而言,孩子們能在用餐時有人陪著聊天、有人願意多聽一句,就是他們最單純、也是最珍貴的快樂來源。

街友送餐行動看見另一種溫度:弱勢者之間的互相照顧

台北車站的送餐活動原先預計發送50份餐點,但需求遠超預期,志工立即追加至100份。排隊時有位街友替行動不便的朋友代領餐點,這個小動作讓團隊在忙碌中看到街友之間的互助精神,也再度提醒大家:善意不是單向的,也能在最艱難的處境裡流動。

視障創作課開啟新的感知方式:透過觸摸與聲音完成作品

在台中惠明視障者教養院,竹材存錢筒課程以「觸覺」與「聲音」作為主要引導。院生透過摸索竹子的紋路、聽敲擊聲辨位置,慢慢完成自己的作品。分享時,一位院生說:「我雖然看不見,但聽得出你們每個人都很溫柔。」這句話讓志工深刻理解——公益的核心不是給予,而是相互信任的建立。

守護動物的另一種公益:在貓中途站建立安心感

在咪可思貓中途餐廳,志工協助環境整理、補飼料,推廣「領養代替購買」。
原本躲在角落的貓咪逐漸靠近志工腳邊,那份慢慢建立起的信任也成為活動中最暖心的回饋。

開放合作,一起把善意送到更遠的地方

藝蘊沄匯目前持續與各界建立合作,不論是課程需求、物資支援或志工參與,都能加入公益行列。聯繫方式:張秀蘭(zixulan0823@gmail.com)

張秀蘭相信,每一次踏出的陪伴,都可能成為他人走向明天的力量。藝蘊沄匯期望透過不斷累積的行動,讓公益不再是偶爾的事件,而是社會日常的一部分,使善意持續在每個角落延伸。

這篇文章 陪伴、課程、物資一次到位 張秀蘭以藝蘊沄匯讓公益成為可以被複製的社會能量 最早出現於 Am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