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穆大/綜合報導
最新消息指出,中國電動車電池大廠寧德時代,正朝「電動飛機」市場布局。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寧德時代、中國商飛(COMAC)和上海交大企業,共同持股成立「商飛時代航空公司」,註冊資本為6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5.5億),經營範圍包括:民用航空器維修、民用航空器零部件設計和生產、民用航空器(發動機、螺旋槳)生產、電池銷售等。法定代表人為中國商飛系統工程與項目管理部常務副部長錢仲焱,目前三方持股比例尚未公布。
中國商飛已在新能源飛機領域布局,2019年即採用「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技術的「靈雀H」試飛成功,主要驗證氫燃料電池為主、鋰電池為輔的混合動力技術,能在飛機上使用。今年4月在上海車展,寧德時代發表的「凝聚態電池」分為航空級和車規級,能量密度高達每公斤500Wh,不過尚未量產。外界推測,寧德時代和中國商飛的合資公司,將讓「凝聚態電池」直接上陣應用。
為了降低電動車對環境的影響,電池廠紛紛提出更高規的減碳降污標準,而車廠則將目光放在電池回收領域上。圖片來源:特斯拉
與此同時,美中科技戰攻防延續,中國將在8月1日開始實施限制「鎵」、「鍺」出口,企圖以電動車電池原料牽制各國;對此,美國除了加大對AI晶片的出口禁令,更透過「電動車電池回收補助」加以反制。
根據《路透》報導,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其中一項條款指出:美國回收的電動汽車電池材料就視為美國製造,可以獲得補貼,無論其來源如何。電動車電池可持續使用10年或更久的時間,但目前美國現有的回收很少,歐洲則幾乎沒有。
據研究公司EMR表示,中國幾乎處理全球市場上所有的電動車電池回收業務,預計該市場將從2022年的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436億元),成長至2028年的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623.9億元)。美國立法通過補助二手電池回收,也讓北美各廠急尋可回收電動車電池,不但增加營收,也可抗衡中國的電池原料限縮。
根據PitchBook.com的數據,全球至少有80家公司參與電動汽車回收,過去6年中,當中的50多家初創公司約吸引了27億美元(約新台幣843億元),投資者包括汽車製造商、電池製造商和瑞士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