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隨著人工智慧驅動與機械結構同步突破,市場正熱議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是否已正式到來。根據《CNBC》報導,目前多家機器人新創企業及全球大型科技公司陸續在會議、工廠與透過賽事,展示機器人研發成果,投資人也高度關注其潛在影響和進度。
北京創新中心總經理熊有軍近日在新加坡一場論壇中提到:「業界已形成共識,人形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正式到來」。熊有軍同時身兼優必選(UBTech)技術長,該公司近年在「機械身體」與「AI大腦」上都有明顯進展。
目前在中國市場,包括優必選、宇樹科技(Unitree)、Galbot及Agibot等新創企業,都陸續將產品導入工廠及商用場域。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Galbot)策略長趙宇力透露,公司已部署近千台機器人,證實正全力加速應用落地。
另外一方面,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也將人形機器人列為未來主力業務。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稍早指出,預計在今年量產5,000台Optimus人形機器人,長遠目標是讓此業務超越旗下電動車規模。摩根大通與美林等投行已點名多檔「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為關注標的,凸顯市場投資氛圍持續熱烈。
不只產業界看好機器人發展,其技術成熟度也在近期舉辦的各種賽事及活動中一一被驗證。例如近期舉辦的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人形機器人大賽,都見證機器人在參賽過程中,不但可完成藥品分揀,還能執行長跑陪跑、拳擊對打等情境測試。專家指出,生成式AI的突破讓機器人不再完全依賴預設指令,能夠「邊工作邊學習」,也讓應用場景成功拓展。
不過,產業界仍有現實挑戰要面對。獨立半導體與AI研究機構SemiAnalysis分析師克努森(Reyk Knuhtsen)指出,人形機器人不會像ChatGPT一樣瞬間普及,而是逐步進入低風險、容錯度高的工作環境。克努森認為,長製造週期與高成本都將拖慢滲透速度;此外,倫理議題與法規框架仍有待解決。
儘管如此,投資機構依舊看好機器人長期發展。美林證券預估,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1.8萬台,較去年的2,500台呈現大幅成長;美林更大膽推測,到2060年全球將可能出現「30億台」機器人,意味著潛在市場規模龐大。
究竟人形機器人能否複製ChatGPT模式,成為跨世代技術拐點,仍有待時間驗證;但隨著特斯拉與中國廠商積極布局,加上資本市場推波助瀾,這股投資熱潮已成為AI世代的最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