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美財長:對中談判握有「槓桿」航太引擎與化學品成關鍵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本週接受福斯商業頻道節目《Mornings with Maria》專訪時表示,在與中國的經貿談判中,美方掌握包括飛機引擎、零組件與特定化學品在內的多項戰略產品,足以作為談判籌碼。貝森特強調:「我們不是毫無槓桿,我們有很多中國必須依賴的產品。」

貝森特指出,除了飛機引擎與零組件,塑膠製品、矽材料原料以及部分化學物質,也是中國仰賴美國供應的重要品項。貝森特並提及,美國首次公開把「IPO市場」列為談判手段,因中國企業若要赴美上市,仍需依賴美國資本市場。

根據《路透》整理報導,川普政府官員今年已與中方對口舉行四場會談,10月與11月將再進行協商,屆時距離11月10日暫緩加徵關稅的期限進入倒數。貝森特在節目訪談間透露,美方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維護自身利益。

談到全球供應鏈,貝森特直言,全球高效能晶片有99%的產能來自台灣,這是「全球經濟最大的潛在失敗風險」。貝森特進一步指出,雖然台灣在製程與生態系統表現優異,但風險過度集中,因此美國與盟友(包括日本、中東)必須分擔產能,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我國經濟部長龔明鑫對此回應,台灣所有產業,基本上只要有出口,大概就是全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供應鏈的一環;並強調台灣的產業如果效率愈好,愈強大的話,對全世界的供應鏈的完整性,貢獻也會愈大,「台灣產業的強大絕對不是風險」。

貝森特同時提到,雖然中國稀土供應仍持續流入美國,但華府正積極推動戰略物資的替代來源,以降低對中依賴。貝森特強調,美國正在「盡最大努力」確保半導體與其他關鍵產品的供應安全。報導分析,隨著美中貿易摩擦升溫,美國正嘗試將談判重心從單純的「關稅工具」擴展至供應鏈與金融市場,凸顯地緣政治攻防以及戰略性產業布局的嚴峻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