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設置「臺北移工學校」YouTube頻道今年開始推出《失智症精神行為狀態》系列短影音,以戲劇方式呈現失智症的不同症狀。五支短片分別演繹「憂鬱」、「妄想」、「幻覺」、「錯認」及「黃昏症候群」,生活化的日常對話與場景,具體描繪出照護過程中的難題與轉折。
臺北市勞動局長王秋冬表示, 失智症是高齡社會中愈來愈常見的疾病,伴隨而來的精神及行為症狀,往往讓家屬與照顧者感到無助。長者可能焦慮尋找遺失的物品、認定有人在暗處窺視、或堅持要回到「自己的家」去煮晚餐。這些看似突發的情境,背後其實是大腦病變造成的行為表現。如何理解並回應,成了照顧路上最重要的課題。
影片中的故事依照臨床常見情境所改編,劇情設計讓觀眾能更貼近照顧現場:有時移工努力安慰卻換來更深的沉默,有時因被誤解而受傷,甚至在長者錯認時不知該如何應對。這些掙扎與困惑,正是許多照護者共同的心情。隨著劇情推進,角色們逐步學習到更合適的照護方法—利用舊照片或音樂喚起美好回憶、以專屬收納盒減少誤會、調整環境避免黃昏時段的焦躁,或是單純接納情感、陪伴在側。
在臺灣,許多外籍移工長年投入家庭照護,他們不僅是勞動力的一部分,更是長者生活的陪伴者。透過這些影片,可以看到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努力,也讓社會大眾更理解他們平日在照護現場的角色與付出。這些作品不只是照護指引,更是一則則溫暖的文化交流故事。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補充說明,《失智症精神行為狀態》系列短影音將於9月底於「臺北移工學校」YouTube 頻道上線,未來也會持續推出不同精神行為狀態主題。期盼透過影像,讓更多人看見失智症的多樣表現,並學習以耐心與理解來陪伴。這不僅能減少照顧者的挫折感,也讓長者在被接納中,重拾安全感與尊嚴。
歡迎至以下媒體平臺進行觀看:
「臺北移工學校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ipeimigrantworkerschool5411
「手牽手at Taipei」:https://www.facebook.com/handinhandin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