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魏益權/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在聯合國演說中稱「全球暖化是騙局」,但科學與經濟證據顯示,化石燃料驅動的碳排放正透過極端天候、供應鏈中斷與財政負擔,實際侵蝕全球與區域經濟能力。
回顧與經濟機制:1. 直接損失擴大。近年歐洲因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幅攀升,產業資產與基礎建設面臨更高維護與復建成本,企業保險與政府救助支出同步上升,壓縮可用於投資與消費的財政空間。2. 生產效率受侵蝕。溫度上升與水資源壓力影響農工產出,供應鏈延宕與能源價格震盪提高生產成本,長期降低國家競爭力與 GDP 成長潛力。IPCC 與國際組織一再指出,氣候衝擊會造成「損失與損害」,並削弱成長動能。3. 碳成本內化壓力。全球碳定價範圍擴大,2024年碳定價為公共財政帶來超過 1000 億美元收入;對高碳密集產業而言,合規成本、稅負與轉型投資成為企業利潤新壓力。短期內,產業若被迫承擔高額減排成本,會推高商品價格並壓縮就業。4. 擱置資產與金融風險。化石燃料基礎設施與長壽能源設備面臨「擱置資產」風險,金融市場對碳密集資產的重新定價可能引發資本損失並抑制放貸。國家與企業若遲遲不轉型,將承擔更高的系統性風險。
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
風力發電的優勢在於單位土地效率高,離岸風電更能避開城鄉用地衝突,且運轉過程零碳排、維護成本高昂。然而,更大問題是間歇性強,受季節與風況影響,若無儲能與電網調度配合,供電穩定性不足。此外,風場可能造成噪音與鳥類、漁業生態影響,社會接受度需要經營。
太陽能雖成本持續下降,但大規模地面建置會牽涉農地利用與生態衝突。再者,太陽能夜間無法發電,必須仰賴儲能或備載系統。大大的面積與污染,產出小小的發電力,且報廢的太陽能板更難以處置,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
反觀核能的新角色:觀察與務實評估
面對能源安全與低碳壓力,核能尤其是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與先進反應器再次成為熱門選項。設計簡化、工廠化生產與模組化裝配,理論上可降低建置時間與單位成本,並提供穩定基載電力,對支援大型數據中心與產業去碳化有吸引力。多家廠商與國家在 2024–2025 年投入示範與商用化推進。其中中國已啟動示範反應器,並規劃更多沿海布署;俄羅斯則以北極浮動核電廠經驗,推動 RITM 系列 SMR,並對外輸出至中亞。美國透過能源部補助支持先進核能專案,包含與 NuScale、TerraPower 合作示範計畫,並積極尋找數據中心與重工業合作場域。歐盟則成立「SMR 工業聯盟」,選出多個專案進入支持名單,鼓勵成員國加速投資。羅馬尼亞與美國 NuScale 合作專案已進入關鍵審查,預期 2025 年作出最終投資決定;烏茲別克也與俄方簽約,規劃建設 RITM-200 SMR。整體來看,2024–2025 年將是 SMR 從研發走向商業化的關鍵階段,國際競爭聚焦於建置成本、監管程序與社會接受度。
核能的現實挑戰
1. 成本與時間。雖有 SMR 概念性優勢,但實際商用化仍面臨監管審批、供應鏈放量與資本成本問題。若無規模化生產,單位成本可能高於可再生能源加儲能方案。
2. 公共接受度與法規審查。核廢料處置與事故風險是社會接受度瓶頸。政治決策與地方法規將直接影響部署速度與成本。
3. 金融與保險問題。民間資本能否接受長期回收期與技術不確定性,決定核能能否成為可行替代。市場對先進核廠的定價與風險預期仍分歧。
台灣高度依賴進口燃料,對能源價格震盪敏感。評估核能時,須把技術、財務、法規與民意一併量化比較,並同步加速電網現代化與現有可再生能源與儲能投資,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解方。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多次建議政府,甚至是AI教父黃仁勳都公開建議台灣核能是一個好選項,護國神山台積電需要穩定電力更是談論已久,接下來的選舉政見若沒有提出拋開政治正確的能源政策,將是流失選票的關鍵之一,也是台灣經濟的重要走向。
把氣候變遷當作「騙局」不能免除經濟現實。氣候衝擊正透過自然與市場路徑轉化為財務損失。各國要做的不是否認,而是衡量不同能源路徑的成本與風險,設計符合國情的過渡計畫。核能可能是選項之一,但不是單一解答。政策關鍵在於平衡短期緩衝與長期結構性改革,保護未來的成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