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輝達為鞏固AI晶片護城河 砸千億美元與OpenAI締結同盟

圖/AI示意圖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晶片巨擘輝達(NVIDIA)與AI領頭羊OpenAI日前達成高達1,000億美元的重大合作協議,掀起科技圈熱議。不過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這筆交易原先一度中斷,當市場傳出OpenAI有意與Google簽署雲端運算合約、且可能採用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s)晶片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隨即親自致電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重啟談判並成功敲定協議,展現搶攻AI算力市場的決心。

根據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輝達與OpenAI簽署的戰略合作備忘錄,目的在於協助OpenAI建構至少10吉瓦(gigawatt)的AI資料中心基礎設施,並讓輝達成為其首選晶片與系統供應商。這份核心協議內容如下:

  • NVIDIA與OpenAI於2025年9月22日公布的新聞稿,兩家公司將合作部署至少10GW的NVIDIA系統。
  • NVIDIA承諾將「最多1000億美元」投資於OpenAI,該投資將隨每部署1GW逐步付出。
  • 第一階段目標是在2026年下半年啟用,採用NVIDIA自家Vera Rubin平台。

報導指出,黃仁勳意識到若OpenAI大規模導入Google自研的AI晶片TPU,將削弱輝達在AI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黃仁勳提出直接投資方案,不僅協助OpenAI取得龐大運算資源,也確保輝達GPU成為OpenAI的核心供應鏈。此舉被外界解讀為「供應商綁定」(supplier lock-in)策略,意味著未來數年OpenAI在高階AI訓練系統上都將依賴輝達,包括即將推出的Vera Rubin級算力平台。

業界分析,這筆交易不僅是輝達史上規模最大的合作之一,也等同鞏固其在AI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目前全球AI運算需求爆炸成長,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巨頭紛紛開發自有晶片搶市,而輝達透過此次投資,成功壓制Google ASIC晶片的滲透,維持其GPU在AI訓練與推論市場的領導地位。報導進一步整理後續影響如下:

  1. 資本規模空前:10GW的部署規模在AI資料中心領域極具突破性,等同於數百萬張GPU,耗電規模極高。
  2. 商業模式與合規風險:此類巨額投資與關係交織的合作模式,遭分析師質疑恐成「迴圈交易」(circular deal),即資金在企業間來回流動,可能帶來市場與監管風險。
  3. 技術與供應鏈風險:儘管合作對象為NVIDIA,但OpenAI仍與其他廠商洽談晶片方案,如AMD。這意味著NVIDIA仍面臨替代技術競爭壓力。

目前,輝達的Blackwell GPU晶片仍是市場性能標竿,但美國晶片製造供應鏈的限制,迫使部分晶圓需送往海外封測,也凸顯美國在晶片製造環節仍仰賴亞洲合作夥伴。專家認為,輝達與OpenAI的深度合作,不僅是資金與技術的結合,更是全球AI產業權力結構的重新洗牌。投資人普遍認為,這筆交易將強化輝達未來在AI雲端、伺服器與超級電腦市場的護城河,但同時也可能使OpenAI中長期因「綁定」輝達供應體系,減少轉換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