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開心水族」創辦人許逸辰 用一缸水 看見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

商傳媒|記者金政美/台北報導

「水族文化,正是人類重新理解自然、學會節制與反思自身的一面鏡子。」開心水族創辦人許逸辰 語氣沉穩地說出這句話

1985年出生的他,見證了台灣從傳產轉向科技,從實體過渡到數位與 AI 的浪潮。許逸辰感嘆,這個時代讓人類越來越懂得創造,卻也逐漸失去了「觀察」的能力,在他眼中,水族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門文化,一種教人重新感受節奏與秩序的生活哲學。

水族:一面讓人「慢下來」的鏡子

「科技讓人加速前進,而水族文化,讓人學會慢下來。」許逸辰談起「水族」時,語氣裡充滿敬意。對他來說,每一個魚缸都是一個微縮的生態系統,蘊含著完整的生命鏈條與循環機制。「在魚缸裡,人不是主宰者,而是維護者。水族的本質,是讓人重新學會尊重生命的節奏。」

他指出,水族文化不只是養魚與造景,更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再連結,一種「透過水與生命對話」的方式。東方文化裡,水象徵流動與智慧;西方世界中,水族代表秩序與療癒。「它是一種跨越文明的語言,讓人透過觀魚、養水的過程,學會秩序、節制與關懷。」

「開心水族」創辦人許逸辰堅表示水族文化,正是人類重新理解自然、學會節制與反思自身的一面鏡子。圖/開心水族提供

從嗜好到文化產業的轉變

邁入 2025 年,水族文化早已超越休閒層次,正逐漸成為一種結合美學、教育與心理療癒的文化產業。根據國際市場統計,全球水族市場年產值已突破 200 億美元,台灣更是亞洲觀賞魚的重要出口基地。不過,許逸辰更關心的不是產值,而是文化的轉型潛力。

他觀察到,水族正在進入「生活化」階段:在家庭中,它成為安定情緒與生活美學的一部分。在教育現場,它被運用於生態課程與情緒輔導。在醫療與長照機構,它是心理療癒與減壓的媒介。在觀光產業,它結合地方文化與海洋生態,創造文化旅遊價值。「這說明水族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興趣,而是一種結合藝術、人文與社會功能的文化產業,」他說。

一缸水的哲學:秩序 觀察與謙卑

現代社會節奏飛快,人們被焦慮、比較與壓力包圍。在這樣的環境中,水族文化的存在,顯得格外珍貴。「養魚教人觀察變化、掌握比例、維持平衡,這些其實是現代人最缺乏的能力。」許逸辰笑著說:「觀魚的過程,是觀心的練習。」

他進一步解釋,水族的深層意義在於「秩序」。「在魚缸裡,一切都依循規律運行,水若濁,魚便不安;光若失衡,草便枯萎。人正是在維護這份秩序的過程中,學會了謙卑、責任與耐性。」這份秩序感,正是現代社會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安定力量。

許逸辰堅信未來的文化發展,除了創新與娛樂,更需要一種能讓人「安靜下來」的力量。圖/開心水族提供

文化的未來:讓水族走進生活

許逸辰坦言,水族文化的推廣仍面臨挑戰。大眾多半仍將它視為觀賞或娛樂,缺乏文化深度的理解;市場經營分散,欠缺整合性推動;設備與養殖成本高,也讓年輕族群望之卻步。但他認為,這正是機會所在。隨著社會重新重視心理健康、永續教育與生活美學,水族文化有機會被重新定義「它可以成為都市人與自然共存的橋樑,也能成為文化與產業共生的新典範。」

他希望未來的水族文化,不只是魚缸裡的世界,而能成為教育與生活融合的文化體驗。「學校、企業、社區、家庭,都能透過水族實踐關懷、平衡與永續。」

水靜則心明:讓文化回到初心

訪談尾聲,許逸辰語氣放慢,像在回顧一路走來的信念,「水族文化的核心,不在於魚的珍稀或設備的昂貴,而在於它教人面對『無聲的秩序』。」他停頓片刻,補上一句:「真正的文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共呼吸。」在科技與速度主導的時代裡,許逸辰相信,未來的文化發展,除了創新與娛樂,更需要一種能讓人「安靜下來」的力量。「而水族,正是那股力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