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AI風暴悄然席捲美國大選 科技產業恐在華府「進退維谷」

資料畫面/白宮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人工智慧(AI)議題雖未成主流戰場,但隨著生成式AI技術滲透經濟與社會各層面,預料將在2026年期中選舉與2028年大選成為焦點議題。根據《彭博》報導,目前從龐大資本支出、能源消耗、勞動取代到資訊可信度,美國政壇對AI的疑慮正全面升溫,科技產業恐將面臨前所未見的政治寒流。

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已公開呼籲國會「封鎖州層級的AI監管提案」,主張AI發展應由聯邦政府統一規範,以防地方法規分歧阻礙創新。此舉引發兩極評論,有科技業者視為支持產業發展的訊號,也有民主黨議員批評為「放任企業規避責任」。

目前包括輝達、微軟、Google與OpenAI等科技巨頭正投入數百億美元建立AI晶片、資料中心與模型訓練系統,引發部分國會議員質疑:若產業出現系統性失敗,是否將再度出現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的「政府救援」呼聲?

共和黨智庫分析師Saagar Enjeti在《Breaking Points》播客中指出:「AI產業正迅速走向『太大而不能倒』的路線,當政府意識到過度依賴少數企業控制資訊與演算法時,監管將迅速轉向。」

與此同時,AI運算需求導致美國電力需求上升已是不爭事實,資料中心大量消耗能源正影響電價走勢;部分州政府已開始限制資料中心設址,引發業界擔憂。若電價在選前顯著上揚,恐成為政敵攻擊AI政策的利器。

從好萊塢演員罷工到新聞編輯室自動化爭議,AI取代白領與創意產業勞工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工會組織已開始遊說國會對AI應用設限,要求企業須對勞動力轉型負起責任。民主黨內部亦出現呼籲對AI徵稅、建立轉型補償基金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選舉年最敏感的,就是資訊真假,目前包括Deepfake與AI生成的影像、聲音已讓政要繃緊神經;雖然科技公司承諾自我規範,但多數國會議員並不信任現行制度。

與美國不同調的歐洲兩大科技政策制定國:法國與德國,已於近日聯合表態,盼能推遲對高風險AI系統的嚴格監管時程,理由是擔心過早干預將抑制歐洲AI競爭力。此舉可能讓美國業界短暫鬆口氣,但也將進一步加劇美歐AI政策分歧。

在反壟斷、隱私保護、內容審查與勞動轉型等多方交火下,AI科技巨頭正逐步失去雙方政黨支持。「過去科技業在華府擁有廣大影響力,但AI議題卻讓它快速成為眾矢之的,」Enjeti進一步指出,「2028年總統大選,不論由誰當選,AI都將成為美國政治中最燙手的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