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金政美/台北報導
亞洲最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自 2014 年成立至今邁入十週年,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66 億元、270 萬次贊助參與、1,100 件群眾集資專案。今(11/20)於台北糖廍文化園區舉辦十週年媒體發佈會,由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分享「十年集資影響力」與未來發展方向,並正式宣布全新公益推動計畫「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盼以群眾集資的能量,串聯企業、基金會與在地行動者,共同開啟下一個十年的社會創新里程碑。
本次活動獲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磊山慈愛社、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台灣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CSD 中國衛生材料、RC 公益創投、明怡基金會、廣藝基金會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共襄盛舉,亦吸引超過 300 家有提案需求的公益與文化團隊報名,形成企業與提案者深度對話的交流場域,展現臺灣在公益文化領域「資源共創、跨界合作」的集資新樣貌。
十年集資金額突破 66 億 跨界影響力持續擴張
貝殼放大成立於 2014 年,是全台首家、亦為亞洲規模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以完整的全包式服務為特色,涵蓋專案評估、市場研究、策略設定、影像製作、創意文案、行銷、公關、客服到物流等全流程,協助提案者在國內外屢創佳績。十年間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66 億元、270 萬次贊助參與、1,100 件群眾集資專案。
從顧問服務起步,貝殼放大逐步打造「群眾集資生態圈」,推動群眾集資成為臺灣社會共好的關鍵工具。包含:「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以促進產業共好為目的,肩負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的信任與責任,特別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內容與原創設計型專案;「貝殼好室」位於大稻埕街區的群眾集資實體展售空間,協助集資產品走入大眾生活。
林大涵表示:「十年前我們就相信,群眾集資是一種讓好事被看見的方式。今天我們看到不再只是單一專案成功,而是更多人願意一起讓產業變好、讓臺灣社會變好。」

從「井與水模式」到「臺灣百井」打造公益文化生態系 串聯企業資源與在地行動
貝殼放大於 2025 年首度提出「井與水模式」,以群眾集資為核心機制,串聯願意投入 ESG 的企業與基金會作為「資源方」,將原本一次性的行銷或 ESG 預算,轉化為能長期運作的公益支持系統。透過群眾集資專案行銷推廣,原本單一筆的投入得以被群眾定期定額的力量放大數倍,回饋給公益、文化與社會創新者,協助建立長期穩定的運作能量。
「井與水模式」由四個關鍵角色共同運作:企業與基金會「出資」,啟動專案與推廣內容;貝殼放大作為「造井」者,負責策略設計與執行,將一次性預算轉化為長期穩定的定期定額機制;群眾透過定期定額「儲水」,累積持續的支持動能;而提案方成為最終「取水」者,獲得穩定財源,得以將心力投入於服務與社會行動,而非疲於奔命籌措資金。
貝殼放大在十週年之際,正式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以「井與水模式」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公益文化的支持規模。計畫將結合企業與基金會的公益預算,並導入貝殼放大在專案策略、資源媒合、數位募資與大眾溝通上的專業,協助更多在地團隊建立可長期運作的支持系統,形成跨領域、可持續的公益文化網絡。
林大涵表示:「自今年推出『井與水模式』以來,已協助超過 30 家公益文化團隊建立自己的『井』。我們期許在 2026 年底前,能將這個模式擴展成『臺灣百井』,持續讓更多團隊穩健發展、讓需要被支持的人事物獲得更多關注。群眾集資不再只是捐款,而是一種文化行動,期待更多人能『一起參與、一起支持、一起推動改變』!」

企業與基金會共同響應 推動公益文化的下一個十年
活動現場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出席,包括:磊山慈愛社、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廣藝基金會等,更有超過 300 家公益文化團體報名參與,雙方互相交流對於公益文化領域的觀察與期待,共同探討資源合作與社會影響力的長期發展。
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董事長顏漏有致詞表示:「我一直相信,台灣社會最珍貴、但同時也最缺乏的,就是信任。當我們能夠把信任建立起來,再透過群眾的力量,就能讓許多有價值的夢想真正被看見、被實現。台灣人的善良一旦透過貝殼放大匯聚起來,未來十年一定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磊山保險經紀人董事長李佳蓉致詞則說:「磊山一直希望給公益團體的支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長期、帶狀的。當我看到貝殼放大推出『井與水模式』時,真的非常開心。這是一個有價值、能真正改變現況的計畫,也期待未來能讓更多公益團體獲得更穩定、持續的支持。」
磊山保險經紀人業務總經理林世德以資源方角度分享:「參與井與水計畫之後,我們真的看到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樣的公益預算投入,卻能幫助一個團體五倍、十倍,甚至二十倍以上,也讓我們未來可以幫助更多不同團體。貝殼放大就像資源方的『放大器』,把我們的一點小小心意,轉化成更大的力量,讓更多公益團體受惠。」
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公關長潘守珮也分享:「我們基金會第三屆的募款達人活動,原本預算只有 240 萬、設定目標 1,800 萬,後來交給貝殼放大後,最終做到 2,300 萬。這個成果讓我們更相信,『井與水模式』確實是一個能成功、能長久的公益模式。明年第四屆,我們也會繼續與貝殼放大合作。」
提案方經驗分享 實踐公益創新與社會行動
活動現場邀請四位與貝殼放大有深厚情誼的提案方夥伴,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與成功故事。身體智慧與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表示:「我之所以開始與貝殼放大合作,是因為身為台灣唯一的脊椎保健教育工作者,我看到了群眾集資讓我能實踐保健教育推廣的可能。至今已合作推出四次專案,累積集資金額達五千萬,也讓我學會如何從專家角色轉化為更有效的溝通者。」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分享:「基金會成立初期資金非常有限,很感謝 2018 年透過群眾集資的支持,我們得以完成第一次專案,成立齊柏林空間,展示珍貴的照片與影片,延續用數位典藏記錄台灣的初心。將募款交給貝殼放大,我們能專心投入本業,專注在文化與教育的推廣。」
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分享:「臺灣吧自創立以來,與貝殼放大有長期合作。我們的第一筆創辦資金就是透過貝殼放大發起群眾集資,讓我們不用為資金問題煩惱。當時對回饋品毫無頭緒,貝殼放大還陪同前往工廠打樣,協助我們順利推出集資專案,確保每個細節都能完美呈現。」
好好星球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也指出:「『井與水模式』可以減少組織為了資金而挖東牆補西牆,讓團隊能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我想分享的是,投入公益就像急救工作一樣,必須先確保自身狀態穩健,才能真正幫助他人。」
展望下一個十年 從集資專家跨向社會文化領航人
活動尾聲,林大涵表示,接下來貝殼放大將持續深化「井與水模式」並拓展為「臺灣百井」,將企業、基金會、群眾與在地團隊緊密連結,形成可持續運作的公益文化生態系。他指出:「貝殼放大的下一個十年,不只是完成一個又一個專案,而是透過長期、穩定的支持,成為推動臺灣社會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