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娛樂專欄時尚熱門追劇電影音樂

公私協力打造卓溪友熊之鄉 林業保育署首揭露成果歷程

公私協力打造卓溪友熊之鄉  林業保育署首揭露成果歷程

(與會貴賓合照)

【WoWoNews】近年花蓮卓溪鄉偶有臺灣黑熊出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109年起,派遣同仁及專業團隊蹲點當地部落,與居民從陌生、猜疑,到願意信任,通報入侵與受困黑熊、申領改良式獵具,進而攜手保育黑熊。從3年來的監測也發現,卓溪可能是目前全臺已知黑熊數量最多的鄉鎮。

林業保育署今(12)日舉辦「卓溪,友熊之鄉」記者會,該署花蓮分署首度揭露委託野聲環境生態公司於卓溪執行的臺灣黑熊監測成果。野聲姜博仁博士說,110至112年間,透過自動相機共拍攝到79隻(次)臺灣黑熊,其中包括多組一帶二甚至一帶三的母子熊,藉由身體特徵與胸前斑紋,可辨識出至少20隻不同個體,顯示此區域黑熊數量多且穩定,尤其夏季出現頻度更高,且活動範圍仍不斷擴張;而黑熊多在白天出沒,與居民活動時間重疊,人熊相遇機會將越趨頻繁。

(卓溪鄉清水部落何成忠頭目參與野放)

野聲也針對以布農族為主的卓溪鄉17個部落,進行在地居民「熊經驗」的調查訪談,結果有86%的人看過「熊痕跡」,67%看過黑熊,14%曾發生過人熊衝突。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透過同仁與專業團隊蹲點與居民長期互動,才能貼近並了解居民遭遇黑熊之經驗與對黑熊之觀感,並應用於人熊衝突之防範;更在逐漸獲得部落信任後,由族人協力架設自動相機進行黑熊生態監測。

(花蓮分署於古風社區宣導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

卓溪部落黃仁和說,去年在苦茶園發現一隻受困套索的黑熊,通報花蓮分署後慶幸平安獲救。布農族耆老高新興解釋,族人用山豬吊的目的是抓造成農損的山豬,並非刻意抓熊;清水部落何秋美表示,布農文化不允許獵熊,抓到熊的話反而整年的收穫變差。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黑熊族群逐漸繁盛是保育的好消息,但我們也要面對「熊越來越靠近人」的事實。臺灣黑熊的核心棲地是以中央脊梁山脈為主的152萬公頃國有林事業區,受到良好保護;而且該署森林護管員巡護林區時,發現未經申請的陷阱、網具都會立即拆除。近年黑熊族群漸由國有林向外擴張,黑熊進入淺山私有地甚至社區周邊似漸趨頻繁。像在卓溪,107年起每年都有黑熊入侵農舍、雞舍或受困陷阱的「人熊衝突」;112年5月起,更是幾乎每個月都有「人熊相遇」的狀況。

(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母熊帶著兩隻小熊)

針對近期要求立法禁用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套索呼聲,林業保育署表示,山區農民防治獸害以及原住民傳統狩獵的需求,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應該受到尊重。而套索因為成本低且設置容易,為部分農民與原住民慣用。雖然動物肢體若長時間受套索束緊,會引發組織壞死甚或死亡,但相對於殺傷性更強的獸鋏或毒餌,尚無比套索更理想的陷阱可替代。

在部分農民與原住民對套索仍有極高的使用需求下,貿然立法禁用套索,恐將迫使其改用毒餌或殺傷力更強的工具;或礙於極難查獲布放套索現行犯的現實,禁令恐流於形式,反重回過去發現誤捕卻因顧忌行為違法而不敢通報、甚至設法湮滅事證的老路,更不利於保育。

林華慶指出,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提出「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即揭示各國應肯認與尊重原住民及在地社區的權利。因此,山豬吊的使用,應該在正視農民防治獸害需求與尊重原住民自然資源利用權利的前提下,設法減輕制式套索對動物的傷害,才能真正務實改善現況。

林業保育署也解釋所謂「一年後將全面禁用山豬吊」的籠統說法,市售山豬吊因為口徑太大,導致非標的物種如黑熊也會受困;而過細的套索也容易導致動物肢體被束緊後的嚴重傷害,該署因而加以改良,研製口徑較小、線徑較粗的友善版山豬吊,稱為「改良式獵具」,並且免費提供有需要的山村居民領用,希望逐步取代不友善的市售山豬吊。

林業保育署強調,套索的有效管理是終極目標,但前提要能先取得農民與獵人對政府的信任,這過程確實需要時間。以卓溪鄉為例,112年開始有4個團體成立黑熊巡守隊,巡守範圍達1,359.4公頃;113年黑熊巡守團隊已增加至7個。而在花蓮分署積極與部落說明溝通下,截至113年3月底已換發445組改良式獵具,與112年底統計249組相較,短短3個月增長近一倍,顯示部落支持信任大幅提升,並已展開「卓溪鄉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將更有助於營造人熊和平共處的友善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