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中國PPI年減3.6%創兩年最大跌幅!官方擬打擊低價競爭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路透》報導,中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3.6%,跌幅超過市場預期,並創下自2023年7月以來最大降幅,這項數據凸顯出製造端通縮壓力持續加劇。專家示警,若缺乏有力政策刺激,中國經濟恐難擺脫長期通縮陰霾。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NBS)週三公布數據,中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1%,略高於市場預期的持平水準,也是連續四個月下跌後首見回升,顯示內需出現微弱回暖訊號。

中國PPI年減幅度高於外界所預估的3.2%,其生產端物價已連續21個月陷入通縮。《彭博》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工業企業獲利年減9.1%,也創下自去年10月以來最大的單月衰退。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 Lt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指出:「在沒有強力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恐難脫離通縮螺旋;儘管近期出口數據回穩,但這反而降低北京刺激內需的緊迫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主持中央經濟會議,政策高層首度公開批評國內企業「過度」低價競爭,認為即使價格持續下探,消費者購買意願仍未見明顯起色,反倒壓縮企業利潤空間、阻礙轉型升級。

中國官媒引述會議內容報導:「應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並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抑制惡性價格戰的擴散效應」。目前中國家電、汽車、面板、電商等產業正陷入激烈價格競爭;尤其電動車領域,包括蔚來、小鵬、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頻頻調降售價搶市,壓縮毛利率,導致資本市場信心下滑。

中國6月核心CPI(排除食品與能源)年增0.7%,創下14個月以來新高,反映部分服務與教育支出上升。但整體物價走勢仍凸顯需求疲弱。

市場關注北京是否將加速啟動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例如: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降低貸款市場利率(LPR)或釋出消費券等措施,以穩定企業經營與提振終端需求;不過隨著美國新一輪關稅戰升溫,中國出口動能恐再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