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營運的Starlink低軌衛星網路服務,2024年全球營收大幅成長93%,達27億美元(約新台幣870億元),並首度實現全年獲利;然而,由於營運與建設成本高昂,財報顯示其毛利率僅為7%,仍需仰賴母公司資金支持。
根據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Starlink向荷蘭商會提交的財務報告指出,該公司在2024年實現2億美元毛利,最終淨利為7,270萬美元,相較2023年虧損3,070萬美元,年增超過337%,成功轉虧為盈。報告並揭示,歐洲已超越其他地區,成為Starlink目前最大市場。
與傳統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業者相比,Starlink仍處於早期擴張階段。報告指出,Starlink約25億美元支出屬於直接成本,主要用於大量發射低軌道(LEO)衛星與地面設備建置。反觀同業如EchoStar旗下HughesNet以及Viasat,分別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繳出158億美元與32億美元營收,毛利率則分別為25.9%與33%,反映出其商業模式的成熟度與規模經濟效益。
Starlink因使用LEO衛星,其每顆衛星覆蓋範圍較小,需部署更多衛星維持全球連線品質。截至目前,SpaceX已發射超過6,000顆Starlink衛星,並持續以Falcon 9火箭進行頻繁部署,雖帶動收入成長,但成本負擔沉重。
儘管轉盈,Starlink仍未擺脫資金壓力;文件提及「未來12個月內仍需SpaceX額外財務支援」,目前已取得母公司提供的財務支持函,顯示資金鏈尚未穩定。Starlink服務由其全球分銷子公司「Starlink Satellite Services」主導營運與推廣,該子公司須將部分利潤上繳母公司,但目前盈餘遠不足以支應SpaceX星艦(Starship)等火箭研發與星際任務計畫。
市場分析認為,隨著Starlink全球用戶基礎持續擴大,其訂閱型收入模式將開始發揮槓桿效益,未來單位成本有機會持續下降,毛利率亦可望逐步改善。由於用戶一旦安裝終端設備後,維護與升級成本相對有限,Starlink有機會在中長期成為SpaceX穩定現金來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包括用戶體驗、技術管制、法制規範以及全球各國競爭態勢,仍將是Starlink能否成為SpaceX「火星任務」關鍵資金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