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近來維持高檔震盪、美國經濟數據亦顯示勞動市場穩健,但全球企業導入AI引發的裁員潮已在檯面下引爆危機。根據《CNBC》報導,儘管多數企業以「重組」、「組織優化」等說法粉飾太平;但少數公司如IBM以及瑞典金融科技業者Klarna近來坦承,企業裁員與AI替代呈現高度正向關聯,也敲響「AI引發大量失業」的一記警鐘。
IBM執行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日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透露,目前已有200名人資部門員工遭AI取代,但強調公司整體人力仍呈增長趨勢。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執行長Sebastian Siemiatkowski也坦言,「公司員工已從5,000人縮編至不到3,000人,LinkedIn都查得到,我們確實在縮編」。
哈佛大學專業發展講師Christine Inge指出,愈來愈多企業雖未明說人力刪減與AI有關,實際上卻持續透過生成式AI與自動化工具重塑後勤、客服、行銷等基礎職能。企業偏好以「重組」等用語來「淡化風險、避免員工或股東反彈」。Inge強調「很少企業會說『我們用AI取代人力』,但實際上這件事正在發生」。
全美人力資源公司AtWork Group營運長Jason Leverant進一步指出:「當大規模的AI導入與裁員時間點如此吻合,我們不能再視之為巧合」。
雖然AI能自動完成70%至90%的作業流程,但如:品質控管、臨場判斷及極端案例,依舊需要仰賴人類判斷。IT外包業者Connext Global副總Taylor Goucher對此分析,部分企業裁員過快導致「AI跑不完流程」,轉而低調外包或委託海外人力處理,但這些狀況並沒有被攤在檯面上
LucidWorks執行長Mike Sinoway則指出,許多企業高層對AI寄予厚望,但實際落地的效果卻未如預期,反而導致決策慌亂。儘管如此,Sinoway認為「AI裁員尚未到高峰」,但確實正在逐步擴散。
Inge指出,最早被AI取代的其實是自由工作者,包括:文案、平面設計、影片剪輯等職位,實際上從兩三年前就開始被AI工具邊緣化。語言學習平台Duolingo今年初宣布裁撤外包人力、改採AI輔助後,因「誠實過頭」引發輿論反彈,導致公司高層被迫澄清與撤回部分決策,Inge認為「此事件讓更多企業選擇低調推動AI並裁減人員」。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5未來職場報告》,全球41%的企業預計將在五年內因AI導入而裁減人力。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更預測,生成式AI如Claude模型,恐導致多達50%的初階辦公職位消失。
儘管美國6月失業率仍維持4.1%的健康水準,但專家認為,「AI導致裁員的狀況」已無可避免,Inge最後指出:「AI能取代90%的工作,但那10%的判斷力還是倚靠人類;現在裁員最兇的企業,未來恐怕得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