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靈活轉型-多元經營的糕菲庇護工場
糕菲庇護工場,主要生產和銷售蛋捲、手工餅乾,同時也提供餐飲與便當服務。此外,糕菲提供客製化禮盒服務,協助企業與品牌實踐SEG精神,提升社會影響力,讓每一份精心製作的餐點都充滿意義與溫暖。
糕菲庇護工場自民國97年在臺北市南港設立,為了提供庇護員工更好的工作環境,於民國108年搬遷至內湖科技園區。然而,遷址後不久便遭遇新冠疫情衝擊,原先的企業展售、彌月喜餅訂單驟減,導致工場的營收受到嚴重影響。王淑真主任憶述當時與理監事們的討論,決定帶領工場轉型,以「餐食搭配點心禮盒」的模式,並積極連結公部門與學校,拓展團購通路。
庇護員工的故事 感動人心的細節
庇護工場就業服務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導並發掘庇護員工的優點與工作潛能,王主任分享幾位庇護員工的故事: 20多歲的過動兒小瑋(化名),雖然靜不下來,卻對色彩極為感興趣。在觀察烘焙師傅製作水果蛋糕後,小瑋能專注於色彩鮮豔的水果,主動練習,現在小瑋從秤料、打麵糊到塑形蛋糕「捲」的過程終至成品,都能獨立完成,練習中培養出興趣,去年11月小瑋考取丙級烘焙證照。小瑋做的水果蛋糕捲口感清爽,是糕菲的人氣商品之一,許多顧客一試成主顧。
讓人既心疼又感動的小村(化名),高職畢業就來到糕菲工作,小村是輕度心智障礙者,由於父母早逝,最大的目標就是能夠養活自己。起初小村學習緩慢,但他總是用「沒問題!」「加油!」自我激勵,王主任不僅耐心指導,更心疼他獨自生活,過年時還邀他一起圍爐。由於小村認真肯學習,讓他成功轉銜到油飯工廠工作,現在小村天天切上千隻醃雞腿,不僅工作穩定,連銀行存款都在慢慢累積,實現了他小小但踏實的目標,養活了自己。
還有一位庇護員工楊楊(化名),因情緒起伏較大,與人互動說話會很大聲,但某天主任觀察中發現,他對收銀機、咖啡機等機器操作充滿興趣,便訓練他收銀、洗咖啡機等等,很快的楊楊不但學會了結帳收銀,還可以把咖啡機清潔的非常乾淨,獲得就服老師跟主任的誇獎與鼓勵後,情緒居然收斂很多,也能控制說話的聲音,現在的楊楊還可以跟同事相互打氣,臉上經常掛著笑容。
考取證照 培養邁向一般職場的能力
為強化庇護員工的職場競爭力,糕菲支持庇護員工,考取烘焙或中餐丙級證照,並透過實務操作,培養其邁向一般職場的能力。
王主任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亮點,我們鼓勵庇護員工突破個人限制、發揮自我潛能,讓[庇護工場]不只是一個工作場所,更是讓身心障礙者走向更獨立人生旅程的起點。
糕菲庇護工場-助身障者展翅高飛!
糕菲庇護工場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安全的就業環境,透過烘焙製作、餐飲服務與職能訓練,協助庇護員工累積就業能力,逐步邁向自立與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