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美中貿易急凍?中國8月出口增速緩 對美出貨跌逾三成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數據,8月出口(以美元計價)年增4.4%,不僅低於市場預估的5%,也創下近半年來最弱增速;進口則年增1.3%,連續第三個月維持正成長,但仍低於市場預期。

根據《CNBC》報導,中國8月對美出口貨品年減33%,自美國進口也下滑16%。專家認為,除了美中貿易關係持續緊張,美國總統川普嚴禁「轉運貿易」(transshipment,俗稱洗產地)的政策,以及海外企業先前因關稅超前部署的「囤貨效應」逐步消退,均是造成中國出口壓抑的主因。

今年前八個月,美國仍是中國最大單一國家貿易夥伴,約吸取2,830億美元中國商品;歐盟則是最大整體市場,進口達5,410億美元;儘管中國積極拓展東南亞、非洲、拉美及歐盟市場,但尚無單一國家能取代美國地位。

美中雖在8月11日同意延長關稅休戰90天,維持美國對中國商品約55%的高額關稅,以及中國對美國貨品30%的報復性關稅,但雙邊談判進展有限,中國副部長級談判代表李成鋼上月訪美未能取得突破。

美國自7月起更宣布,對任何被認定為「洗產地」的中資貨品加徵40%關稅,對中國出口形成新一波壓力;市場預期,中國出口商透過第三地轉出口的策略將嚴重受限。另一方面,民間研調機構RatingDog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則顯示,中國8月新出口訂單明顯回升,製造業活動優於市場預期,反映外需仍有韌性。

通膨數據方面,中國本週將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高盛預估,中國PPI將年減2.9%,但受惠於「反內捲」政策及原物料價格回升,月增率有望轉正;CPI則可能小幅下跌0.2%。

整體而言,中國出口動能持續受到美國關稅政策、洗產地管制及內需不振等多重挑戰,市場關注後續數據能否展現北京當局施行財政刺激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