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看急診 病人也有不痛的機會!張志華主任推動程序鎮靜止痛與呼吸監測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張志華主任,率先在國內急診推動「程序鎮靜止痛」已有五年多的時間。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一名家長急忙帶著跌倒受傷的幼童來到急診室,傷口需要立即縫合,還有骨折需要復位。面對陌生環境、強烈疼痛與恐懼,小朋友哭喊掙扎,父母焦急不安。這樣的場景,在新光醫院的急診室幾乎天天上演。過去,病人只能選擇忍痛,或使用被單束縛或外力壓制等物理約束,但如今病人已有可以不要痛的機會—「程序鎮靜止痛」。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張志華主任,率先在國內急診推動「程序鎮靜止痛」已有五年多的時間。他強調,適度鎮靜不只是止痛,更能減少病人的焦慮,搭配完善的呼吸監測與醫病共享決策(SDM),讓病人和家屬都能在安全前提下,做出更合宜的選擇。

「程序鎮靜止痛」是什麼?臨床應用與推廣挑戰

張主任說明「程序鎮靜止痛」,是一種在非全身麻醉下,使用短效藥物讓病人進入可控制的鎮靜狀態,同時兼具止痛效果。它能讓病人避免因強烈疼痛或恐懼而抗拒處置,特別適用於縫合、整復脫臼或清創等短時間、卻伴隨劇痛的醫療操作。

然而,過往急診醫護人員對此大多持保守態度,原因包括:

1.)缺乏適當呼吸監測工具:鎮靜藥物反應因人而異,若監測不足,可能導致呼吸抑制與二氧化碳累積。

2.)副作用風險:不同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各異,例如ketamine可能導致喉頭痙攣與分泌物增加,而propofol則易造成呼吸抑制或心律不整。

3.)急診醫護人力負荷:鎮靜過程需要專人持續監測氧氣、心跳、血壓與呼吸狀況,增加醫護壓力。

張主任指出,「程序鎮靜止痛」並非單純給藥,更需要全程監測與急診留觀,才能確保病人安全。這不僅減輕了病人痛苦,也避免因恐懼與掙扎而產生的二次傷害。即便在推廣過程中持續面臨設備、人力與觀念上的挑戰,張主任仍積極推動,盼能讓更多病人獲得安全且無痛的急診醫療體驗。

呼吸監測 提升程序鎮靜止痛安全性

程序鎮靜止痛的挑戰,在於藥物反應因人而異,新光醫院急診室率先引進AI輔助呼吸監測,能即時監測氧氣、心跳、血壓及潮氣末二氧化碳濃度(EtCO2),並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提供綜合指標,即時偵測細微變化。

張主任分享,引進契機源自臨床觀察:幼童縫合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最常需要鎮靜止痛,但也最容易發生呼吸異常。AI監測能協助在病人尚未出現明顯症狀時就發出警示,提醒醫療團隊即時調整,降低風險。

1.)幼童縫合病人:約有三成家長願意選擇程序鎮靜止痛,避免以床單固定的「物理約束」。在這類案例中,張主任建議尤其是5歲以下幼童,應同步進行呼吸監測,以降低風險。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尤其需每日吸入治療的病人,因呼吸功能較脆弱,更建議在鎮靜過程中加強監測。根據臨床經驗,約5%病人因提前警示而避免嚴重呼吸危機。

這些經驗顯示,完善的監測措施不僅保障了病人安全,也大幅減輕醫護人員壓力,使程序鎮靜止痛更能普及推廣。

醫病共同決定:懂風險 選更適合的治療

張主任說明程序鎮靜止痛的推行,並非單靠醫師判斷,而是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DM)」的過程,讓病人與家屬充分理解:可選擇的處置方式,包括:物理約束、全身麻醉、程序鎮靜止痛,各方式的風險與臨床意義,以及治療與監測的必要性。

這種溝通模式,確保了病人與家屬在知情的狀況下,參與治療選擇,也提升了醫療的透明度與信任感,張主任強調:「急診病人不必再以忍痛為代價,止痛、監測與溝通三者並行,代表的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醫療人權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