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金政美/台中報導
一名68歲男性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時而呈現陽性、時而陰性,狀況持續數年,直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才確定在接近盲腸處發現息肉。專科醫師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屬於輔助工具,結果陰性並不代表腸道毫無病灶,若要有效預防大腸癌,仍需透過大腸鏡檢查,才能直接觀察腸道狀況,並及早發現病變。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居首位,其中死亡率前三名為肺癌、肝癌與大腸癌。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患者逐年增加,且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為強化早期偵測,自2025年起,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另有家族病史的40至44歲民眾,可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透過檢測糞便中是否含有肉眼無法辨識的微量血液,協助初步篩檢大腸癌或腸道異常。其優點是簡便、非侵入性,但存在假陰性風險。陳建富醫師解釋,大腸癌早期腫瘤出血量少或間斷,加上飲食、藥物等因素,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呈現陰性。臨床經驗顯示,絕大多數的的大腸息肉,甚至超過一半的初期大腸癌患者,因為檢查時可能未出血,其潛血反應呈陰性反應。
若檢查結果為陽性,通常代表腸道黏膜出現微量出血,但並不等同罹癌,仍須透過大腸鏡確認。臨床觀察約有5%至10%的潛血陽性個案,最終確診為癌前病變或癌症。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檢查的功能在於大規模篩檢高風險族群,降低整體大腸癌發生率,但民眾不可因結果陰性就完全排除可能性。
大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腸道內部,依檢查範圍可分為直腸鏡、乙狀腸鏡與全大腸鏡。直腸鏡僅能檢查約20公分的直腸範圍;乙狀腸鏡可延伸至70公分,適合搭配清腸檢查;全大腸鏡則能檢視整段大腸,包括盲腸,是目前臨床檢測大腸癌的主要方式。其目的在於儘早發現並切除息肉,避免癌變進一步發展。
隨著科技進步,人工智慧輔助影像診斷逐漸應用於內視鏡檢查。透過大量臨床影像及演算法分析,系統可協助醫師在檢查過程中辨識較細微或不易察覺的異常病灶,減少視覺死角。專科醫師指出,AI技術並非取代臨床專業,而是提供輔助判讀工具,協助提升檢查效率與早期發現機率。
陳建富醫師提醒,大腸癌的形成與飲食及生活習慣關聯密切,民眾應避免高油、高溫烹調及過度攝取加工肉品。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與均衡飲食,有助降低風險。糞便潛血檢查能作為初步篩檢,但若有家族病史、年齡達到篩檢標準,或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應諮詢醫師並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真正守護腸道健康。
陳建富內科診所網站:https://new.plumme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