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彭博》報導,中國近期加強利用「北極航道」(Northern Sea Route,簡稱NSR)運輸貨物,此航線連接俄羅斯與北極地區,理論上可將亞洲至歐洲航程縮短近一半;然而,全球最大貨櫃船公司地中海航運(MSC)本週發布客戶公告,強調將「重申」避免使用北極航道,凸顯此路線雖具戰略潛力,卻仍被業界普遍視為危險、環境風險高且缺乏商業可行性。
北極航道:途經俄羅斯北部與北極圈,航程僅約40天,較經好望角的傳統路線大幅縮短。
目前通行仍須取得俄羅斯官方許可,政治與地緣風險顯著;由於葉門胡塞武裝襲擊重創紅海航運,蘇伊士運河路線受阻,北極航道理論上成為替代方案。
MSC表示,即便地緣情勢導致南方航線受阻,公司仍不會選擇北極航道,理由包括:
- 安全風險:惡劣冰層環境、救援難度高。
- 環境疑慮:溶冰與航運帶來污染,恐破壞脆弱的北極生態系。
- 商業不確定:基礎設施不足、保險與燃料成本過高。
其他大型船公司也多採取相同立場,強調北極航道尚不符合全球物流的長期穩定需求。
中國積極推動「冰上絲綢之路」概念,視北極航道為「一帶一路」的延伸,並已派遣船隻測試,若能克服環境與政策障礙,未來有機會縮短對歐洲的供應鏈;然而在目前的高風險情況下,中國推動的動作主要具戰略與象徵意義。
業界專家認為,短期內北極航道難以取代傳統航線,但隨著氣候變遷與冰層融化速度加快,加上中俄戰略合作深化,該航線或許在未來十年成為具地緣政治與能源戰略價值的「備用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