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AI驅動台股新高:核心與衛星持股的雙引擎策略
上一次分享《AI不是口號,而是下一個世代的基礎建設》那篇文章,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烈討論。
誠如財訊快報提到的:「台灣股市在 AI 創新驅動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成長機會。今年以來加權指數屢創新高,截至 2025/9/19 已刷新歷史高點 19 次。」這代表推升大盤的力量,依然來自 AI。
國際消息更是加碼印證這股趨勢,前幾日,NVIDIA 官網宣布將與 OpenAI 建立劃時代的合作關係,動用數百萬顆 GPU,並打造全新的 Gigascale AI 工廠。這些動作再次說明:AI 不只是題材,而是真正推動世界的基礎建設。
就連最近陸續跟幾位朋友碰會,大家都聊到同一個問題:「科技進步怎麼這麼快?AI 聽起來好遙遠,根本想像不出來。」
我則提醒朋友:「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先理解,再決定要不要參與,如果產業市場規模龐大、技術已成熟,代表相對穩健;若仍在起步階段,就要有心理準備必須承受更多波動與不確定性。」
近期的台股,因受惠於AI 的影響力表現亮眼,誠如今周刊提及的數據「美股創下新高,輝達與台積電 ADR 也同步改寫收盤新高,鞏固半導體龍頭地位。台股更是一舉衝破26,000 點,再創歷史新高。」這些數字背後,清楚顯示 AI 不只是短期熱潮,而是推動台美股市的重要主軸之一。
以我最近追蹤的一檔 凱基優選台灣 AI 50(00952)為例,它在去年掛牌時,正好遇到大盤高點,後來隨市場修正。不過這幾個月已經重新站回發行價,甚至創下新高,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循環」的意義好的產業題材能從低點再走出來。
由此可見,核心持股與衛星持股缺一不可。 核心持股:放在自己能力圈內,追求穩定現金流,守住基本盤。 衛星持股:探索創新賽道,例如人工智慧(AI),讓資產組合多一點成長性。
至於如何做?說實在的,目前發展的狀況超乎我的預期,這陣子夫妻倆曾多次討論資金是否要單筆投入AI這個產業?最後的共識為:維持掌握雙引擎配置的大方向,畢竟漲多震盪難免,踏著適合自己的節奏,不躁進,而是選擇定期定額投資衛星持股,幫助自己維持穩定生活品質和資金的同時,也能保留擁抱未來的空間。
◎本文內容已獲孫悟天存股-孫太 授權,原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PS:投資人應注意債券型基金投資之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債券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之風險及投資無擔保公司債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