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金政美/台北報導
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住宅與人口雙重老化問題日益顯著。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僅由長者居住的住宅數量已突破65萬戶,比十年前幾乎翻倍成長。許多長者獨居在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公寓或透天厝中,潛藏的結構與安全風險逐漸浮現,成為新興的社會關注議題。
台灣的住宅存量多集中於1980至1990年代興建的公寓型建築,至今多數已屆三十年以上屋齡。根據專業檢測統計,這類房屋常見問題包括電線老化、漏水滲水、樓板裂縫、浴室防滑不足及照明不良等。
專業驗屋公司鴻宇健康驗屋指出,近年進行的老屋檢測案例中,約有六成住宅存在電力系統老化或過載的情況,另有超過半數浴室缺乏防滑與緊急照明設計。對獨居或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言,這些細微問題往往是造成跌倒與事故的主要原因。
鴻宇健康驗屋創辦人林泰宇表示,許多長者習慣住在熟悉的舊房子裡,但老屋結構與設備未必能滿足安全需求。「我們常見長者家中浴室無防滑設施、電線老舊卻未更換,一旦發生意外,後果難以挽回。房屋也需要定期檢查,就像人需要健康檢查一樣。」
過去大眾對「驗屋」的印象多停留在買賣過程的檢測,但專家呼籲,應將驗屋觀念延伸為「住宅健康檢查」的一環。鴻宇健康驗屋指出,住宅房屋的使用年限與建材老化速度不同,特別是電力與防水系統,若長期未維護,可能帶來火災與滲水等風險。
鴻宇健康驗屋表示,長者或家屬應每隔五至七年替房屋進行一次安全檢查,針對結構、用電、瓦斯、防滑與照明等項目逐一評估,才能預防事故。同時,隨著人口結構改變,房屋檢測不再只是交易前的程序,而是長期居住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環。透過檢測報告與專業建議,家庭能了解房屋的潛在風險,提前進行改善或修繕。
多位專家建議,政府可考慮將「高齡住宅健檢」納入地方政策,結合既有的老屋修繕補助與長照服務體系,形成跨部門合作的居住安全網絡。
鴻宇健康驗屋指出,現行多數住宅補助集中於結構修繕或外觀改善,但長者實際面臨的多為生活動線與環境安全問題。若能由專業單位先行檢測,再整合社區與政府資源進行改善,將能有效降低獨居長者的居住風險。未來希望能與地方政府及社區組織合作,推動「高齡安全住宅巡檢」制度,建立定期檢測與紀錄機制,讓住宅也能像人一樣擁有完整的健康檔案。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20%,預計未來十年仍持續上升。鴻宇健康驗屋強調,居住安全應是高齡社會政策的基礎工程。「守護長者安全,不僅是家庭責任,也需要社會共同參與。當房子安全、環境舒適,長者才能真正安心在家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