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在濕地教室上自然課!「流域小河長」讓孩子成為守護河川的行動者!

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辦理的「流域小河長 做河川的好朋友」活動於11/8展開第二場次,仍超過50名孩童及家長熱情參與,當日艷陽高照,仍不減孩童走出戶外的決心。圖/新北市環保局與天下雜誌提供

商傳媒|記者吳安妮/綜合報導

走進大自然課堂,小河長正用行動守護家園!由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與天下雜誌共同舉辦的「流域小河長 做河川的好朋友」第二場次,於11/8(六)在板橋435藝文特區熱鬧登場。來自新北各地的4至6年級學童,展開一場從知識到行動的河川守護任務。孩子們在親手探索、觀察與實作中,理解了水的流動、環境的循環,也在小小心靈點燃守護河川的熱血。

「想成為真正的河川好朋友嗎?那就要先懂得聆聽河的故事!」由新北市濕地故事館志工老師的開場,引發孩子們一陣熱烈回應。上午的活動從「新北市濕地故事館」啟程,這裡也是全台首座結合環境教育、生態展示與再生能源的永續場域。

館內設有「濕地大觀園」、「濕地生態導覽系統」與「環保小遊戲區」,孩子們席地圍坐,透過導覽老師的解說,學習水從山林流向都市、再回歸自然的旅程。在「大漢溪濕地模型」前,模擬大漢溪從上游到下游的變化,展示滲水岩壁、溪流、水田與埤塘的多樣景觀,還能邊玩邊學,明白濕地不僅是動植物的家,也是城市的水循環關鍵角色。

濕地故事館導覽志工從濕地的動物、植物、河川等一一細數,讓小孩深入了解濕地的生態圈。圖/新北市環保局與天下雜誌提供

在觸控式螢幕互動中,孩子們認識了館內代言人——高蹺鴴寶寶「三兩六」的故事,其生生不息正是大漢溪濕地的棲地保育成果!透過與志工老師的互動問答,孩子不僅體會保育濕地生態的重要,更樂於幫動植物守護家園。

為了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記住濕地的功能、鳥類的棲地與水的循環,羽林生態整合資源協理黃騰毅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專注地用摺紙DIY做出「濕地三寶」寄居蟹、鱟與彈塗魚,更熱烈參與生態有獎徵答,既歡樂又認真!寓教於樂的上半場課程,讓每位小河長對水文生態的故事有了具體認知。

午後的實作,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秋日豔陽下,大家整裝前往新海二期人工濕地。這裡每日處理數千噸的家庭廢水,透過植物與沉澱層自然淨化後,再回流大漢溪。「大家知道廢水走完一趟循環要多久嗎?」孩子爭相搶答!原來,隨著工法與技術進步,廢水循環新海二期需4.5天、新海三期僅需3.2天,透過淨化旅程,讓水重新回到河川懷抱!

隨後,孩子們分組進行任務:有的移除外來種植物,有的清理河岸垃圾。這次發現塑膠垃圾特別多,像是寶特瓶、塑膠袋等。孩子邊撿垃圾,老師提醒,「每一次遊玩,我們都能決定環境是否依舊乾淨。」即興的環保教育,遠比任何講解都深刻。

走出戶外,移除外來種、移除垃圾,實際的接觸濕地,將上午所學快速運用與學習,也讓孩子理解守護環境,其實只要做一些事,都是很大的幫助。圖/新北市環保局與天下雜誌提供

完成戶外任務後,大家回到室內,展開「小小科學家」挑戰——水質監測。透過PH試紙,把試紙在水中停留5秒,等待15秒試紙顏色就會變化,再來對照酸鹼值測量卡即可知道水質酸鹼度。每一個孩子都親自實驗,仔細比對濕地水樣是否健康,記憶更深刻。

撈取濕地的水源,進入教室進行水質檢測,使孩童更理解水質在不同區域所產生的多變性。圖/新北市環保局與天下雜誌提供

活動最後,孩子完成任務卡並撰寫學習單,分享觀察心得。「原來,小花蔓澤蘭、布袋蓮都是外來種,很開心能幫濕地移除它們。」「植物也能幫忙淨化水,大自然真的很厲害。」豐富的一日學習,已在孩子心中留下永續的種子。

「流域小河長」以行動式的教育,孩子們在自然中觀察、在行動中學習,體會到環境保護即是生活的選擇。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表示,藉由體驗學習,讓更多家庭理解河川與生活的緊密關係。未來,環保局將持續推動「全民河川守護行動」,串聯學校、社區與企業,共同讓永續理念從教育扎根,延伸到每一條流域的行動力。

 一整天豐富的課程體驗,透過學習單引發孩童思考整日的學習過程,讓小河長活動觸動內心守護環境的小小願景。圖/新北市環保局與天下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