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出現短暫和緩,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達成的貿易協議本週一正式生效,雙方同步放寬部分關稅與出口管制。不過,分析師警告,此次「休戰」只是脆弱的戰略平衡,並非實質和解。
根據《路透》報導,協議內容指出,美國將與芬太尼相關的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從20%降至10%,並延長一年原本雙方從34%降至10%的互惠關稅協議;中國商務部同日則宣布解除對多項關鍵礦物與稀土材料出口美國的限制,這些材料包括軍工及半導體產業重要原料,如:鎵(gallium)、鍺(germanium)、銻(antimony)、以及超硬材料人造鑽石與氮化硼等。這些管制措施原於2024年12月啟動,被視為中國對美國擴大晶片出口禁令的報復。
儘管檯面上的貿易風暴趨向平靜,摩根士丹利分析卻指出,中國並未撤銷4月建立的出口管制框架,而是採取「有節奏的掐點策略」(calibrated choke-point),以保留談判籌碼。該行預估,美中之間的「滾動式談判、間歇性摩擦與政策不對稱」將成為新常態。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北京正研擬建立「經認證最終用戶制度」(Validated End-User, VEU),以限制稀土材料出口至與美國軍方有合作關係的企業;若制度嚴格實施,可能影響汽車與航太業者在民用與軍用領域間的材料進口。
在關稅政策方面,中國政府也將13種芬太尼前驅物列入出口管制名單,要求出口美、墨、加三國前須取得許可證。中國商務部並暫緩對韓華造船(Hanwha Ocean)旗下五家與美國業務有關子公司的制裁一年,同時中國交通部中止針對美國航運業的港口費用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署同步宣布延緩一年的對等措施,以作為對等回應。
根據白宮說法,中方同意於年底前購買1,200萬公噸美國黃豆,並在未來三年每年採購2,500萬公噸;儘管北京尚未證實此數字,但《路透》報導指出,中國確實已重新開始進口美國黃豆。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總裁卡特勒(Wendy Cutler)分析:「目前看似順利,但實際上才剛開始。」卡特勒進一步指出,雖然雙方都有維持休戰的動機,但此類「降溫舉措」往往難以長久。
中國經濟在長期貿易戰壓力下持續放緩,第三季GDP成長4.8%,刷一年來新低,且低於第二季的5.2%;中國國務院緊接在本週宣布13項促進民間投資的新措施,聚焦於國營主導產業。亞洲協會研究員湯尼爾(Neil Thomas)認為,中國在上月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自主自強」,顯示其將成長戰略與對美競爭更加緊密連結。湯尼爾認為,「北京並非追求全面協議,而是爭取喘息時間與談判籌碼。」報導分析指出,美中兩國都正從相互依存轉向自主戰略,但習近平似乎押注自己的「戰略耐力」將比川普更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