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彭博》報導,中國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SMIC)近日發出示警,預期2026年記憶體晶片可能出現嚴重供應短缺,進而影響車用電子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產進度。中芯國際共同執行長趙海軍表示,記憶體供應的不確定性已導致中國客戶對2026年初的晶圓投產訂單趨於保守,反映市場對AI熱潮推動下的資源排擠效應浮上檯面。
根據趙海軍說法,由於全球晶片製造資源持續向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傾斜,連帶造成傳統應用如:汽車電子、智慧家電與行動裝置的記憶體供給緊張;尤其DRAM與NAND Flash等標準記憶體產品,正面臨價格上漲與供應吃緊的雙重壓力。
趙海軍指出:「目前市場對AI伺服器與加速晶片的需求高漲,記憶體廠商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均將產能集中在高階HBM(高頻寬記憶體),導致一般應用記憶體開始短缺,這是產業鏈接下來的風險。」
報導進一步指出,中國當地電子製造商在面臨記憶體成本激增,以及未來供應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對2026年初與中芯國際簽訂新一輪晶圓代工合約採取觀望態度;這種保守策略恐怕會放大供應鏈波動風險,特別是在車用電子、家用AI設備等,對記憶體依賴度高的產品線。
近一年來,生成式AI與自主型AI應用迅速擴展,帶動大量運算需求,也推升對記憶體頻寬與容量的要求。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HBM需求年增率高達96%,而AI伺服器所需的總DRAM容量亦將翻倍成長。
這種情勢迫使半導體供應鏈重新調配資源,優先供貨給AI領域的高毛利、高單價產品;因此,傳統終端應用若無法調整產品策略與採購時程,屆時恐難保交貨穩定性。
儘管中芯國際在先進製程(如麒麟9000s)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成功協助中國部分廠商突破美國技術封鎖,但這次「記憶體短缺危機」反映出:中國晶片生態系仍高度依賴海外記憶體供應。隨著AI擴散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未來一年,市場如何在有限資源中,平衡AI與傳統應用之間的供需矛盾,將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一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