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近期台灣電力系統面臨多重挑戰。興達電廠火警事故導致新 1 號機暫停發電,隨後林口電廠 2 號機故障跳脫,16 日又傳出林口 1 號機破管事件,短短時間內已有三部主要機組相繼停機,全國夜間尖峰備轉容量率一度降至 3.8%,今年首度亮起「供電警戒」橘燈,顯示供電情勢趨於緊繃。另在去年的 0403 大地震中,若非儲能系統即時投入運轉,協助穩定電網頻率並防止機組解聯,停電規模恐將進一步擴大。上述案例再次突顯,即時可調度的儲能系統在維持電網穩定與確保供電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容量費過低 電能補償不足
有業者反映,近期台電對儲能的調度次數明顯增加,部分情況甚至讓系統超過電池荷電狀態(SOC)下限運行,這可能影響電池壽命,同時也反映出電網在高壓狀態下的挑戰。台電則多次強調「有儲能,電網就有後盾」,並持續推動新機組與儲能建設,目前全台儲能系統約有 160 萬瓩、虛擬電廠亦達 50 萬瓩,確實提升了電網調度的彈性與韌性。不過,現行市場制度仍有待優化,例如 dReg 調頻備轉容量費率長期趨近於零,而 E-dReg 電能移轉複合動態調頻備轉的容量費近期也出現 0 元得標的情況,使得業者在永續經營上面臨一定壓力。
需求曲線檢討與強化社會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儲能業者的投入與即時調度,確實在穩定電網、確保民生用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儲能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度已大幅提升,全台多處大型儲能設施也已穩定運行多年。主管機關更建立了完整的消防、地目、法規與驗證配套,並要求營運中的儲能每兩年必須通過技術檢核,其標準甚至高於許多鄰近國家,足以確保發展的安全無虞。
因此,儲能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守護國家能源安全、確保系統韌性、避免全面缺電風險的唯一解方。既然儲能已被視為支撐能源轉型與供電安全的重要基礎,市場制度與補償機制亦需逐步調整,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儲能持續發揮其價值,進一步增強系統韌性,讓台灣的能源轉型道路更加穩健。
政策目標與儲能永續經營
政府目前雖已規劃 500MW 光儲、500MW dReg、500MW E-dReg,共計 1.5GW,但與國發會早先提出 2030 年應達 3GW 的目標相比,仍存在顯著落差。這不僅顯示政策目標與實際需求之間有差距,也讓業者在投資與規劃上缺乏明確方向。同時,市場制度設計問題亦逐漸浮現。當前容量需求曲線與價格機制並不合理,容量費率若長期趨近於零,調度電能費僅約 2.5 元/kWh,遠低於高壓用電(9.39 元/kWh)及特高壓用電(8.69 元/kWh)的水準。這樣的價差無法反映儲能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實際成本,若缺乏健全的價格與補償機制,儲能產業將難以永續經營,甚至在天災或機組跳機等緊急狀況下,失去其應有的能源安全支撐功能。
台灣儲能發展的關鍵並不僅在於裝置總量的提升,更在於政策透明與市場合理。唯有「需求清晰、價格合理」,才能推動產業穩健發展,進而打造兼顧供電穩定、能源安全與基礎架構健全的能源轉型之路。
(圖/業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