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核能難解十年內缺口 離岸風電為台灣即刻所需

離岸風電示意圖。圖/業者提供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將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優先發展爭議性較小的項目,包括屋頂型太陽光電及光電板汰舊換新以提升發電效率,並支持離岸風電。加上近期興達電廠的爆炸意外,引發政壇激烈攻防。藍白兩黨將矛頭指向政府與台電,甚至延伸至整體能源政策,批評綠能發展時常伴隨弊案,並再次拋出「核能回歸」的主張。

綠能從業者全台連署:嚴查弊案、不應抹煞產業價值

此時,台灣再生能源聯盟於9月24日發起全台綠能從業人員連署,強調綠能工作者「比誰都痛恨少數不肖業者及個人的不當行為,因為他們正在摧毀我們辛苦建立的專業形象、市場秩序與產業前景」,呼籲建立公正透明的產業環境,同時維持綠能政策的持續動能,並將在10月把連署書送交行政院與立法院。

這場連署被視為產業界對近來綠能爭議的回應。台灣再生能源聯盟強調,綠能確實存在政策執行與產業監管上的問題,但這不應成為否定產業發展價值的理由。而具網路聲量的基隆市議員張之豪日前也發文指出:「貪腐問題要嚴查,但不能被政黨拿來抹殺產業」,被視為綠營對綠能議題的關鍵態度。

張之豪:再生能源是唯一能在短期補位的力量

議員張之豪表示,以產業與能源戰略的角度審視,核能並非未來十年可解決台灣電力需求的現實選項,反而是再生能源,尤其是離岸風電,才是短期內最有規模化的補位力量。

社會雖對核能存有部分支持,但就算全台已共識同意新建「核五廠」,從選址、環評、招標、興建到測試,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即使現有核三廠延役,台電表示仍需三至五年的安全檢測程序。

換言之,在AI產業與半導體急速擴張帶動用電需求而且缺的是綠電的背景下,核能無法在未來十年內即時補上缺口。能源政策若停滯於「等待核能成熟」的幻想,將直接壓縮台灣產業競爭力與整體的能源安全。

離岸風電的規模效應:電力與投資並進

再生能源雖然推動過程充滿挑戰,但短期內離岸風電能快速補位。原因在於離岸風電的容量因子(約40%以上)高於太陽光電(約15-20%),同等裝置容量下,發電量可高出兩倍以上,且可以大規模化設置。台灣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總容量128MW,每年可供應約12.8萬戶家庭的電力;而台灣目前最大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一階離岸風場總容量900MW,則可供100萬戶家庭使用。

同等關鍵的是,離岸風電不只是能源的選項,也是資本與產業升級的引擎。光是2025年上半年,台灣就吸引近千億元外資投入風力發電建設,逆勢成為投資熱點。該產業同時帶動港口改造、造船、運輸物流等周邊產業升級,同步帶來眾多就業機會,為台灣經濟創造新動能。

再生能源是最安全的自產能源

本週聯合國大會正在紐約進行,各國重要領袖與元首齊聚。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一場高階官員座談直指,再生能源是最安全的自產能源。此話反映出歐洲在烏俄戰爭後對於能源自主的自我警惕。對比缺乏石油與天然氣等天然資源的台灣,更凸顯發展本土綠色能源的戰略價值。

綠能發展過程確實可能存在貪腐與利益輸送問題,從光電土地爭議到地方政治黑箱,這些都需要嚴格調查。然而,必須區分「產業中的腐敗」與「產業本身的價值」。若將弊案與技術潛力混為一談,進而全盤否定再生能源,只會讓台灣失去在國際能源轉型浪潮中的立足點。

能源即戰力:離岸風電是十年內的唯一選擇

電力供應不只是產業發展的命脈,更關乎國安戰略。議員張之豪指出「半導體、AI產業的持續壯大,必須以穩定電力為後盾。再生能源,尤其是離岸風電,是未來10年內唯一能不斷遞補、快速上路的方案。」這並不代表核能永遠不在選項之內,包含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核融合,若技術成熟並獲得社會共識,或許可成為下一階段的可能解方。但在此之前,台灣不能「空窗」等待。

近期綠營意見領袖的發言及公民團體和產業界共同發起的連署行動,正在鼓勵政府與社會大眾能從「嚴查弊案」與「政策持續」兩個維度並行,避免因政治口水戰而犧牲長遠發展。能源政策本質上是一場同時解決「今日所需」與「未來布局」的挑戰。

如議員張之豪所言「要想像5年後的大餐,也要處理今晚的晚餐」。新核能未來或許有機會走到技術突破口,但台灣仍必須以綠能作為支柱,確保經濟與產業競爭力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