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平台

十年 9 萬筆健檢大數據統計 腸息肉檢出率激增近3成

記者柯宗鑫/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統計,約每半小時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已連續16年位列國人癌症發生率前兩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統計民國103年至112年聯安大腸內視鏡受檢者共89,022筆資料,發現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息肉,息肉檢出率更由103年的59.07%來到112年75.78%,激增近三成,其中近兩成(18.17%)為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總院長表示,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而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機會,目前研究超過八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透過對腺瘤型息肉統計的觀察,將更有利於腸癌防患於未然。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十年受檢數據,發現腸息肉檢出增加近三成。(圖/柯宗鑫攝)

根據聯安十年資料統計,進一步針對性別進行分析,發現腺瘤型息肉的檢出率在男性中為21.43%,女性為14.65%。也就是說,平均每5位男性受檢者中,就有1位檢出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男性的檢出率比女性增幅為46.28%。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福部110年資料顯示,大腸癌中位數為67歲,而聯安站在預防醫學前端,110年篩檢出的腸癌中位數則為44歲,而分析103年至112年十年間大腸癌檢出者有近半數(47%)不到50歲,顯示大腸癌也確有年輕化的趨勢。

再進一步分析十年間有腺瘤型息肉者的生活型態,發現30.3%有抽菸習慣,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體重過重,64.59%經常飲酒,而脂肪肝患者更高達64.0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加工肉類攝取過多、蔬果攝取不足、久坐不動、肥胖、抽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欲降低易癌化息肉生長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提醒,可以把握四個腸保健康的大原則:

一、健康的飲食習慣:
每日水份攝取至少2000-3000 C.C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多吃原型食物,白肉取代紅肉
主食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全穀雜糧
蔬菜每日至少2至3碗
水果每日3至4個拳頭
避免超級加工食品

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建議「腸道止息示範三餐」,早餐可以選擇蛋白質及全榖雜糧的組合,如雞腿排蔬菜全麥三明治、無糖豆漿。午餐應注重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如鮭魚時蔬五穀米餐盒搭配水果。晚餐則建議適量的全榖雜糧,如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搭配多樣蔬菜與蛋白質,可以選擇涼拌木耳、龍鬚菜、高麗菜等蔬菜共1.5碗,及含番茄炒蛋半碗、豆干2塊、燙花枝半碗之足量的蛋白質料理。

二、 保持運動,實踐531原則:衛福部資料表示,肥胖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2倍。而有將近四成的大腸癌可歸因為缺乏運動,建議遵循531原則,即每週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三、 補充益生菌:據國外多項研究顯示,益生菌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還能有效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進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大腸癌。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可以為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遠離疾病威脅。

四、 及早及定期健檢: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建議30歲起,可規劃完成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且之後依檢查結果安排每2~3年進行定期檢測。衛福部資料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建議三餐飲食應重視原型食物、白肉取代紅肉。(圖/柯宗鑫攝)

鄭總院長補充,聯安健檢統計資料發現,定期篩檢腸鏡並及時切除腺瘤型息肉,可使五年內腺瘤型息肉再發生率降低超過60%;甚至腸癌期別發現的期數也大幅進步,十年前約有六成以上腸癌患者為第二或第三、四期,現112年的腸癌患者皆在零期或一期就早已被檢出,且腸癌總人數也大幅降低,這些數據顯示大腸鏡是篩檢腸癌的有效黃金工具。

最後,鄭總院長呼籲,腸道健康的完整性需從器官結構檢查及功能性檢查雙管齊下。歐美各國多年來推廣功能醫學檢測,如腸道菌相生態是否平衡、是否有麩質敏感等,均從生化機轉上來了解腸胃道整體功能性的問題,因此,若民眾有便祕、腹瀉、脹氣等腸胃道功能上的困擾,除大腸鏡檢查外,亦可考慮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從腸胃結構及功能雙面向綜合評估,了解腸胃道整體健康力。